第八章 戒律的行持与违犯

乾寳和尚讲述

第八章 戒律的行持与违犯
行持戒律就是护持自己的戒律,也要同时护持他人的戒律,给人方便,给自己方便。受持北传佛法的七种戒律而没有违犯的行者,有十种利益:首先是可以摄受僧宝的行为规范;其次通过严持戒律,可以达到极好的效果;再者,严持戒律可以使僧团合和;持戒可以折服我们自己的傲慢;通过戒律的标尺,让我们知道自己哪里做的还不够好,如此心生惭愧而获得恬淡的安乐;戒律可以使没有对佛法生起信心的众生生起信心;使已经有信心的行者,更加的有信心;通过持戒,可以更改掉我们今生的坏习气、坏毛病,如此可以断除有漏法;因为断除了有漏法,使其将来也不会生起不善法。以上十种利益,可以保护行者,使真正修行的人得到切身的利益,所以修行人也需要谨慎恭敬的行持,不让自己有一丝一毫的违犯。就像我们手捧一整碗的水,我们会很小心,时时刻刻都担心会洒出来一点点。这种心态和行为就称之为护持、秉持。
戒律本从佛陀传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保护伞。有的时候,我们持戒的时候会遇到恶缘,之后心随境转,把持不住自己了。有的时候是小错误,有的时候是比较严重的错误。这叫做犯戒。大家在生病的时候都吃过药,关于吃药有一种说法——按疗程服用,否则治疗效果不佳,甚至于彻底无效。如果在修行路上,我们不能很好的行持戒律,那么修行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凡夫从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的过程中,对于戒律是否有违犯,可以范围十种类别:
第一种,持不缺戒,也就是杀、盗、淫、妄四重戒;
第二种,持不破戒,也就是说对根本戒、僧伽婆尸沙戒没有违犯;
第三种,持不穿戒,对比丘二百五十戒没有违犯;
第四种,持无瑕戒,也叫做不杂戒,也就是说,行持者对于戒律的规范程度已经从心里边生出来,不会起烦恼、杂念,感觉这条戒束缚我了,那条戒局限我了。这样的行者就已经通过戒律而产生一种定力,所以也称之为定共戒;
第五种,持随道戒,此时的行者平日里的心一直在修四谛十六行,如此可以发起苦忍智慧,也就做道共戒;
第六种,持无著戒,即已经证得阿那含道的尊者。这样的行者,欲界的九品思维已经全部断尽,所以叫做断律仪戒。这样的行者,修行层级已经达到了色界的、无色界的结生,因缘都断除了;
第七种,行持智所赞戒,行持者广发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使入大涅槃,行持此戒可以证得佛果。这就是菩萨所持的十重四十八轻。诸多圣者齐声赞叹;
第八种,自在戒,菩萨行持此戒,可以在种种破戒违缘中而善巧方便的行持,其中通达实相般若,所谓有罪,不过是概念法,世俗谛。而实相上,并没有什么罪不罪的。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层次,所以此时菩萨持戒,皆是从众生的利益角度出发,了断一切众生的利益,心无所执,得大自在;
第九种,行持具足戒,菩萨不仅能具足一切众生戒法,而且还可以具足初地以上菩萨的戒法;
第十种,随定戒,诸佛如来在无余涅槃的境界中,不住生死,常在定中;不住涅槃,可以倒驾慈航。示现种种具足威仪戒法,广度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
前四种是世间范畴的戒律,也可以得到出世间的戒意。大家应该多想想其中的深意,多多思考戒律对于我们修行的保护作用;持随道戒和持无著戒是出世间的戒行;后四种是出世间上上品的戒行。无论哪个阶段的行者,都应该依照上面的十条而依教奉行,严持戒律。如上所说而行持,便是持戒。不如上所说,便是犯戒。在经论中曾有记载:
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明破解者。
所以今天帮大家把关于戒律的持犯方面的问题一一罗列,我们应该按照自己个人的实际情况,能持几分戒就持几分戒,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如此以持戒功德,令我们自己渐渐清净。想不持戒而获得禅定的功夫,无有是处。顿根菩萨,能以广大的慧力,一念之中,从初发心直到十种戒行严持无碍。
严持戒律,便可为禅修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戒律有所违犯,则必然会使禅修退转。持世间戒,则可以为世间禅修打基础;持世间戒不清净,则会影响世间禅的修习。同理,出世间戒律、出世间上上戒律也是一样。
在实修的过程中,与理论略有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 有的行者虽然在戒律上有所违犯,但是还依然可以生出禅定;有的行者,即使依照戒律而严持,还是不能生起禅定的功夫。
二、 有些行者违犯了戒律就会影响禅定;严持戒律便可以增加禅定的功夫。
三、 还有些行者,无论其对于戒律的持犯与否,都不会对自己的禅定功夫有太大的影响。
四、 还有一些行者,无论其对于戒律的持犯与否,都没有禅定功夫的增长。
诸如以上的种种情况,无外乎要么过去累生累世累计善根、福德,培育了甚深的禅定功夫。要么今生就已经培育了甚深的禅定功夫。所以即使有违反戒律的情况发生,但依旧不影响其善根的生起;要么就是累生累世,都没有培育善根、福德,全靠今生的修习;要么就是累生累世,包括今生今世造业太多,虽然想发心禅修,但是因为业力深重,所以影响的禅修。总而言之一句话,严持戒律是生出禅定功夫的基础和前提,离开戒律而妄谈修行,那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