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忏悔(上)

乾寳和尚讲述

第九章 忏悔(上)
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并不会胡作非为,所以自性并不需要忏悔。
然而我们生活在五欲六尘之中,黑白颠倒,有没有戒律的保护,便极有可能值遇恶缘,而种下不好的种子。有轻有重,违背戒律的规定,所以尸罗不净,三昧不生。比如一件衣服被弄脏了,很难看,不出门了。这就需要用清净的忏悔之水来清洗干净。忏悔之后,便可得清净,使三昧生起。
经论记载:佛法之中,有二种健儿。一性不作恶;二作已能悔。今造过知悔,名健人也。
忏是忏谢三宝,以及十方一切众生;悔是惭愧,将以前犯下的错误知心悔过,从今以后尽未来际,宁舍身命,绝不再犯。因为违犯戒律会造成烦恼、痛苦的原因。曾有大戒比丘白佛言:我宁饱受炽然大火,也终不敢毁犯如来净戒。生起这样坚决的道心,持戒之心,惟愿三宝,证明摄受,求哀忏悔,才是真正的忏悔。
忏也有不覆藏,不遮掩,知道违犯戒律是不好的,不对的等意思;悔也有内心苛责、自省的,惧怕犯戒而带来的不善果报等意思。总之,如果能够可以明了万法皆空,虚妄不实,又可以摒除重恶,众善奉行,这才是真忏悔。
我们累生累世都犯过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以至于我们今生、来生、生生世世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善果报。其中有很多还会影响我们的修行。灭除罪业的方法有很多,就好像衣服上面的污渍,有的用清水就可以洗干净,有的就需要,洗衣粉、洗衣液等等才能去除干净。忏悔的方法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作法忏悔,这是通过加强对于戒律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印象,从而达到忏悔的效果;第二种是观相忏悔,这是通过增强禅修的定力而达到忏悔的效果;第三种是观无生忏悔,这是通过无上的智慧般若而关照诸法实相,不垢不净,从而达到忏悔的效果。以上三种忏悔方法,其义理通达三藏摩诃衍。如果非要分别,则前一者可以划在声闻乘的范畴,后二者多是菩萨乘忏悔。
初步掌握了作法忏悔的行者,以多做善事,而摒弃恶事,为忏悔。比如毘尼中,一向用此种方法而灭罪。比如比丘戒本第二篇,有二十种不共住,以使其能改过悔意,之后通过羯磨作法,圆满以后而使罪业消除。整个过程不涉及到见种种好相,也不涉及到以智慧而起观诸法实相。比丘戒下三篇也是以此种方法而忏悔。此方法简单明了,义理在律藏之中多有记载。但是,美中不足,其中尚未明了忏悔四重法,也就是不能忏悔杀、盗、淫、妄四重罪。
实际上还存在佛陀当时初转法轮的时候,有一部《初教经》,可以忏悔四重罪。其中记载:当请三十清净比丘僧,于大众中,犯罪比丘,当自发露,僧为作羯磨成就。又于三宝前,作诸行法,及诵戒千遍,即得清净。
也有相关的记载,要求犯罪比丘见到美好的相,才是清净了罪障。
律藏之中,虽然没有相关的出处。但是在经藏之中,具有此忏悔一法的明确记录。具体的仪轨、内容,都在该经典中有详细记载。如此,比丘二百五十戒皆可忏悔而得清净。
行者在各经典中,整理出忏悔的方法,专心一念,致使心地清净,见种种好相。
比如《梵网菩萨戒经》中记载:
若忏十重,要须见好相乃灭。相者,佛来摩顶,见光华种种瑞祥已,罪即得灭。若不见相,虽忏无益。
诸多菩萨乘等陀罗尼行持法门之中,大部分都有类似的观相忏悔。《杂阿含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于定中作观想,成就观相忏悔。
这里边所说的相,可以分为四种可能性:其一,梦中见相。其二,行道时见相;其三,禅坐之中亲见善恶破戒持戒等相;其四,以自己的禅定功夫证得种种法门道心,从而开发出种种瑞相。所以采用观相忏悔,要根据行者所犯罪过轻重、观得好相清净庄严程度、行者自身的善根利智等多种角度去综合研判;再者,魔王也可以变化种种好相而示现忏悔行者之前,所以采用观相忏悔,并不可以按图索骥,而是应该亲近“明眼师”、“过来人”而依实际情况定夺罪业是否清净。否则,仅靠文字记载而观相,比较容易着魔;观相忏悔的具体操作过程,并不是去观想。而是把心放在道上,精勤办道,功成相现。用这个方法来研判,便可以知道罪障有没有清净了。去一味的观想,多数会引来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