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谛来理解缘起性空论

以二谛来理解缘起性空论

《三宝歌》可被称为佛教的教歌,由弘一大师谱曲,太虚大师依曲作词。由两位高僧共同圆满的三宝歌,因缘非常殊胜。

《三宝歌》里有关法宝的歌词是:
“二谛总持,三学增上,恢恢法界身;净德既圆,染患斯寂,荡荡涅槃城!众缘性空唯识现。”

可见太虚大师对二谛的重视。也可说二谛对学佛者的重要性。谛就是真理,二谛即真谛和俗谛。又称第一义谛、世俗谛,或名胜义谛与名言谛。真俗二谛,中观派的基本思想是缘起性空论,认为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众多因素相依相持而形成的,是有,称假有,这就是世俗谛.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是空,称性空,这就是真谛,所以真俗二谛,就是空、有二谛。

这是就外在的物境而言。若以主观认识而论,谓世俗谛是有,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常识见解;说真谛为空是二乘圣者特有的见解。
实际上,说有不住有,谈空不落空,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又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缘起与性空实际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对立而统一。

所以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如《般若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缘法从二谛上出发,生灭是世俗谛,不生不灭是第一义谛。二谛是相互补充,不是对立。

無性故空,因緣故有

佛經說:「無性故空,因緣故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是釋尊為解說「一切法都是眾因緣和合而生起,當中並無一個實在的「我」存在」的道理而開演的佛法。佛說甚深「緣起」,緣起的深義,顯示一切法都是依因待緣而存在的假體,是無自性的,這就是空性。「阿含」的空,是重於修持的解脫道。「部派」的空,漸傾向於法義的論究。「般若」的空,是體悟的「深奧義」。「龍樹」的空,是《般若經》的假名、空性,與《阿含經》緣起、中道的統一。「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離「佛法」— 緣起中道的根本立場;是「中論」(理論的),也是中觀(實踐的)。《中觀論》,在理論上,統一性空與方便;在認識上和方法上,統一名言與實相、俗諦與真諦;在宗教實踐上,統一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涅槃,即所謂假有性空,不著有、無二邊之觀點,即稱為「中觀」。

《中觀論》〈觀四諦品〉:「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凡夫常執著有我、我所,因此不斷的在三界中循環不息地作業受生,無有出離。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釋尊自覺自證「緣起」的真實法性,佛出世或不出世,法爾如是。釋尊為令眾生得以解脫生死的繫縛,於是用施設、比喻的方式來說法,務求眾生能夠了解釋尊所證悟的道理。因此,明白生死即涅槃,無二無別,世間不離出世間,出世間不離世間的相依相待,一切世間現象都只是眾緣和合,剎那生滅,則能離二邊而處中道。〈觀四諦品〉:「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性空幻有是諸法的實相,不著「有」邊,不著「無」邊,而行中道,對「無性故空,因緣故有」便能夠以「心安如海,好醜現前」的正確態度而看待諸法的現起。

「無性故空,因緣故有」這是說,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隨緣而起,和合而生,即由緣生故,即明無性。《維摩咭所說經》〈觀眾生品〉:「問:善不善孰為本?身為本。身孰為本?欲貪為本。欲貪孰為本?虛妄分別為本。虛妄分別孰為本?顛倒想為本。顛倒想孰為本?無住為本。無住孰為本?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這是說,無性故空,但有言詮,若離言說,無有少法可得,即由無性故,即明緣生。世俗諦是幻色,是緣生的;勝義諦是真空,是無自性的。二諦無礙,唯一中道。真空是無形,但假色相以明了;法本亡言絕慮,就言詮而顯道跡。〈菩薩品〉:「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離諸妄見、戲論,不著二邊,行於中道,無取無捨,清淨無住。

凡夫出於世俗觀念的驅使,把種種事物周遍計度為真實存在著的東西,而實際上這種存在是「無自性」的、空無所有的虛假現象,所以是一種虛妄的執著。現象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種種因緣條件而生起,因而是虛假的。因此,眾生迷執於名相的實有而生起煩惱,若覺悟於一切法都是無自性、無所取的話,則能看見真實。故經云:「若能安心如海,中好醜皆空無所住。」心安如海,則心內一切都無所住,不生任何煩惱。「煩惱不生,好醜現前」,身心相盡,煩惱不生,即大涅槃究竟玄寂。《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佛言:『阿難!汝見迦毘真實而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直心是道場,一切虛誑顛倒皆從妄念而生。正心而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住於佛法矣!由於不產生任何擾亂身心的煩惱,美好的和醜惡的事並現於前,心中皆不為所動,安靜得如深海一般。虛妄的思想都滅盡,沒有各種催逼迫脅,超出纏縛人的心身、障礙成佛的煩惱,永遠捨棄造成痛苦的淵源。

原始佛法以緣起中道為根本立場,釋尊說無常、苦、空、無我,重於修持的解脫道。般若思想闡發《阿含經》的緣起深義,顯示一切事物是依因待緣而存在,就其本質來說是不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這就是空性或無自性。《般若經》擅用以語言破除語言的方式,以遮詮的否定語法闡析一切存在皆空,顯示出「無住」、「無執」的智慧。一切法「空」的概念是大乘佛法的核心,「空性」是表示最普遍的真理。般若是觀空的智慧,無住於一切事相中,是透過掃除無知或錯謬偏見,由蕩相遣執終而達致無相超越的心智。般若經的語句都是看似予盾,卻每能引導人心由語言或事相中超脫出來,目的是去除人心的蔽塞。事實上,不論菩薩、佛土、般若等並沒有被否定掉,所空掉的是人心中的執著。般若是圓滿的智慧,能徹底斷除無明和各種煩惱,憑藉這種智慧,可以把眾生從生死的苦海,運載至涅槃的彼岸,從而證得圓滿的佛果。

二谛来理解缘起性空论

个位学友和老师好:

我以老师的“二谛来理解缘起性空论””佛經說:「無性故空,因緣故有」。一切法都

是依因待緣而存在的假體,是無自性的,這就是空性。”来做理解。

依我所理解和看法,釋尊以二世俗谛说缘起法。意思说一切法都是在缘起因緣转

换之中的有-->无,无--有的转流,一生一滅都以相对的,即無自性,無所取,即空

。也是緣起无常的義理。

依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不著二邊,行於中道,無取無捨,清淨無住。中觀論的一切

法空,不離佛法,其实是说明因緣的转流是空,但因緣的转流的果,是有,是实在

的业力。和一切有部的有論,业力也是实在的。虽然是以不同角度来詮释。

而"二勝義谛说的出世间缘滅法,勝義諦是真空,是無自性的。二諦無礙,唯一中道

。" 也是说世俗谛和勝義谛的转流也是空,但因緣的转流后的果,是有的,也是

以业力存在。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如有不实对请多指点。

二谛来理解缘起性空论

个位学友和老师好:

我以老师的“二谛来理解缘起性空论””佛經說:「無性故空,因緣故有」。一切法都

是依因待緣而存在的假體,是無自性的,這就是空性。”来做理解。

依我所理解和看法,釋尊以二世俗谛说缘起法。意思说一切法都是在缘起因緣转

换之中的有-->无,无--有的转流,一生一滅都以相对的,即無自性,無所取,即空

。也是緣起无常的義理。

依龍樹菩薩的中觀論,不著二邊,行於中道,無取無捨,清淨無住。中觀論的一切

法空,不離佛法,其实是说明因緣的转流是空,但因緣的转流的果,是有,是实在

的业力。和一切有部的有論,业力也是实在的。虽然是以不同角度来詮释。

而"二勝義谛说的出世间缘滅法,勝義諦是真空,是無自性的。二諦無礙,唯一中道

。" 也是说世俗谛和勝義谛的转流也是空,但因緣的转流后的果,是有的,也是

以业力存在。

以上是我个人见解,如有不实对请多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