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聞熏習

《攝大乘論》說,眾生只要「多聞熏習,如理作意」,自然就會達到無漏種子起現行的境界。因為
對經論的聞思增上緣經過長期熏習之後,清淨的諸法本體也就容易引發,即成為無分別智的所緣
緣。無分智的出現,即無漏種子現行,與及增上緣,所緣緣的成熟,都是同一剎那的事,都是同時
因果。無漏種子具足了外緣而起現行的境界,稱之為見道。由多聞熏習見道,可劃分成〝聞〞〝思〞
〝修〞三個階段。不過,見道只是修的初期階段之一,以後還有極長遠的時間才得轉依。
為什麼見道不是轉依?見道時,無漏種木已經代替了有漏種子而起現行,為什麼仍不算是轉依
呢?所謂「多聞熏習,如理作意」,那只是指第六意識在定中的活動情況。在見道時,無漏種子經過
了長期的思惟熏習,開始起現行,但因為初起,勢用薄弱,力量仍不足以消毀有漏的阿頼耶識,只
能夠把分別而起的煩惱、所知二障斷除;至於那些俱生而起的我執法執,因為無始以來,即已虛妄
熏習恆與身俱,《成唯識論》稱其為「細故難斷」,必須數數修習,直到轉依的時候才能把這二障徹
底斷除。因此在見道的時候,此二障仍然存在,只不過暫時被壓伏而已。當一出定,無漏種子沉
下,它們又再活動。所以,《攝大乘論本》卷中云:「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於修道
中云何修行?於如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
俱胝那廋多刦,數修習故而得轉依。」 這就是說,止觀的方法繼續直到遍歷十地,到最後第十法雲
地的末段,金剛喻定的時候,空前強烈的無分別智出現,把煩惱、所知二障連同阿頼耶識自體一起
消滅,代之而起的是新的,無漏的第八識及其自體所攝持的無漏種子起現行,並盡未來際。這新
的,無漏的第八識,《成唯識論》稱之為「無垢識」,即約其能生清淨無漏的現行而立名。是故見道
是否可能?無分別智是否可以出現?這無疑是眾生求轉依歷程中的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