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聞熏習

《攝大乘論》說,眾生只要「多聞熏習,如理作意」,自然就會達到無漏種子起現行的境界。因為
對經論的聞思增上緣經過長期熏習之後,清淨的諸法本體也就容易引發,即成為無分別智的所緣
緣。無分智的出現,即無漏種子現行,與及增上緣,所緣緣的成熟,都是同一剎那的事,都是同時
因果。無漏種子具足了外緣而起現行的境界,稱之為見道。由多聞熏習見道,可劃分成〝聞〞〝思〞
〝修〞三個階段。不過,見道只是修的初期階段之一,以後還有極長遠的時間才得轉依。
為什麼見道不是轉依?見道時,無漏種木已經代替了有漏種子而起現行,為什麼仍不算是轉依
呢?所謂「多聞熏習,如理作意」,那只是指第六意識在定中的活動情況。在見道時,無漏種子經過
了長期的思惟熏習,開始起現行,但因為初起,勢用薄弱,力量仍不足以消毀有漏的阿頼耶識,只
能夠把分別而起的煩惱、所知二障斷除;至於那些俱生而起的我執法執,因為無始以來,即已虛妄
熏習恆與身俱,《成唯識論》稱其為「細故難斷」,必須數數修習,直到轉依的時候才能把這二障徹
底斷除。因此在見道的時候,此二障仍然存在,只不過暫時被壓伏而已。當一出定,無漏種子沉
下,它們又再活動。所以,《攝大乘論本》卷中云:「菩薩已入於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於修道
中云何修行?於如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於無量百千
俱胝那廋多刦,數修習故而得轉依。」 這就是說,止觀的方法繼續直到遍歷十地,到最後第十法雲
地的末段,金剛喻定的時候,空前強烈的無分別智出現,把煩惱、所知二障連同阿頼耶識自體一起
消滅,代之而起的是新的,無漏的第八識及其自體所攝持的無漏種子起現行,並盡未來際。這新
的,無漏的第八識,《成唯識論》稱之為「無垢識」,即約其能生清淨無漏的現行而立名。是故見道
是否可能?無分別智是否可以出現?這無疑是眾生求轉依歷程中的最大關鍵。

出世間種性熏習與阿賴耶識的關係

聽聞佛法後,假如我們希望把煩惱根治,遠離貪欲的世界,往更高的層次去,我們需先培養出離欲界的向心,再等待出世清淨的因緣,一步一步走上去;這出離欲界的向心來自多聞正法的「依他言音」和聞正法後的「如理作意」,此內(如理作意)、外(依他言音)互相成就的因緣,能生起清淨心,獲出世的正見──無分別智,繼而通達諸法實相;附加說明:佛陀在世時說法,沒有正式的文字記錄,佛弟子見佛聞法,當然是「依佛言音」,可是現在需依賴大德、高僧們所傳佛的言教和經典了。

由於我們的欲界都是染汙的,相對的清淨還勉強可以理解,可是出世間的清淨無漏從何而來?從何得知?在說明阿賴耶與其關係之前,需要認識到唯識稱染汙的心為「欲纏貪」,清淨為「色纏定」或「無色纏定」,意思是欲界被貪欲纏繞,色界與無色界則於定境的氛圍當中,這裡始說色纏定。

有說從無始以來,色纏定也曾在眾生心中現起過,待下一次造就色纏定的因緣;而勤修出離欲界的向心,滋長加行(入修道正位之前,需附加補助之力)善心,是引發色纏定心的增上緣(不障礙諸法生時的助緣)。《攝論》提到過去現起的色纏定心是間斷的,輾轉傳來是沒有自體的;而見聞正法後,眼等諸識也是間斷的,意識亦是散動的;加上「如理作意」是需要熏習的;更加深了「未熏無種難」和「染為淨因難」的問題,意思是從無始以來未有熏習過的,就如同無種,阿賴耶是雜染的,如何能熏出出世間清淨無漏的種子呢?換句話問:凡夫在根本雜染的世界裡是如何成就出世間的正法(清淨法界的等流正法)?

佛陀成正覺後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悟⋯⋯」惟是眾生皆有佛性,清淨種子由「正聞熏習」,正聞之源隨佛遺教,三乘(聲聞、緣覺及菩薩)聖法由此界生,熏染為淨,逐成出世清淨心種;此為「清淨法界的等流正法」長於世間的理由。

「正聞熏習」的種子是通過聞思修逐步熏成,屬出世間清淨法界等流性,能讓阿賴耶的世間種子轉向涅槃;故正聞熏習的種子是法身種子,而非阿賴耶所攝;在出離世間之前,正聞熏習的種子已有止惡行善的作用:

對峙煩惱纏,令之不起;對峙險惡趣,不作惡業,縱然已作,雖定業難改,也令得解脫;逐漸遠離三雜染(惑、業、苦),生慈悲心,能見佛聞法,起大菩提心而證入佛果。

出離世間(出世)是指超出三界的佛、菩薩境界;有情眾生通過「正聞熏習」由下、中、上分成三品,逐漸把種子轉染成淨,層層上升,最後雜染品類的種子徹底減盡,阿賴耶轉為純淨法身,是清淨所依的法身,指阿賴耶的因相(一切種子識)與果相(異熟識),由於已經沒有雜染種子而不能存在,一切雜染與染法永斷,證得究竟涅槃。

參考文獻: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74
釋印順《攝大乘論講記》臺灣:正聞出版社,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