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與有情之生死 有情:(梵語 sarva-sattva 或 sarva-bhta)。指具有生命之一切眾生。又作一切含識、一切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人類、天道等。 生:分別自性緣起與分別愛非愛緣起的結合。分別自性緣起的「自性」,就是一切法的不同自體;分別愛非愛緣起的「自體」,就是名色所構成的生命體。 死:心跳呼吸停頓,五根失去緣境起感受的功能,名色所構成的生命體敗壞,「自體」色根失去死去,「自性」無色根可依。 阿賴耶識:叫分別自性緣起,在名言熏習上說,又稱賴耶緣起,總說是,一切法皆依阿賴耶。一切法中包括五趣,當然也包括人類眾生。 《攝論》曰:「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1) 另一方面,阿賴耶識以功能而分別出多種異名,其中一稱「阿陀那識」,有能攝持色根不壞之意思。 所以說,阿陀那識和執受有著特深的關係。阿陀那識的執持自體在「又於相續正結生時」的相續中,更明顯看到其功能之影響;「相續正結生時」指前一生命結束時…後一生命繼續結生中,阿陀那識生起生命相續連接的主體作用,當父母和合的時候,相續的阿陀那識緣之而起,新一期生命就此啟動開始了,此叫做「結生」;在一期生命中,阿陀那識時刻都「執受」自體,同時亦攝受此一期自體的分別愛非愛轉識活動熏習,乃至到命終,此一期自體敗散…分別愛非愛緣起活動停止…分別自性緣起活動仍然運作…又相續輾轉緣到下一期自體,這就是阿陀那識的潛能。 小結:從阿陀那識執持身根的特性,看到,異熟總果報「自體」,是建立在識上,一期生命從初生到命終的異熟果上,有賴阿陀那識展現執受生命自體的功能,自體才能相續而住,不壞不死,故阿賴耶識有維持和資養有情根身的作用。阿賴耶識的這種阿陀那識執持潛能,在有情的生與死之間,起著重要的作用,結生相續過程的關鍵中,有阿陀那識的愛執身根,結生相續才成為可能。阿賴耶緣起在某一趣,就有某一趣的異熟識,攝受某趣自體的雜染熏習成為阿賴耶種子,並攝藏成為資養自體的種子。所以死…只是另一生命的開始,死後是仍有生命相續的,可能只是相狀變化有別而已。 資料: |
|||
阿賴耶識與有情之生死
阿赖耶识中,保存着我们无始以来的业力,这是导致众生流转生死的力量。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储藏,业力就不能存在;如果没有业力的推动,阿赖耶识就不能去受生。可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业力失去无明烦恼的基础,有情就可超越三界。那时,我们就不是随业力沉沦,而是随愿力选择未来去向。
如果说阿赖耶识代表虚妄生命的积累,那么,佛性则是清净、真实、远离颠倒梦想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虚妄和真实的区别。唯识宗认为,修行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舍去虚妄的识,才能将本具的佛性开发出来。如果生命以虚妄的阿赖耶识为主,就仍处于生死杂染中,佛性就无法得到显现。
阿賴耶識是唯識宗的理論核心,它的建立解決了佛學所要面對的宇宙人生問題。一方面阿賴耶識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宇宙萬有的一切諸法皆由阿賴耶識所變現,阿賴耶識為宇宙的本原;另一方面,阿賴耶識又是有情生命流傳的輪回主體,有情生死輪回必有一個負起聯繫的因果關係,而阿賴耶識恒轉如瀑流、非斷非常,自然就負起這生命相續的任務。但阿賴耶識並不是憑空建立的,也不是單純解決佛學理論上的矛盾,它的建立是經過一段時間而且有著深厚的教義淵源。
有情死亡的时候,地水火风会由阿赖耶识依次收摄。身心从地大开始收摄,然后是火大、水大、风大(死亡最后三口气),然后八十种分别心、白显现(第一空)、红增上(第二空)、前半段的黑增得(第三空),后半段(第四空)识大全然离开身体成为中有。因此有情死亡时,从粗分的心识一直收摄到微细的心识,由阿赖耶识带到下一世。这是死亡的收摄次第。
《宗镜录》:众生迷故。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如来藏与生灭合成阿梨耶识。”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以根本无明熏如来藏成梨耶识。”
宇宙中、世間內,有情眾生作為出發點,他們的思想、演變的歷程其實是部派佛教所帶有的實在論本識思想為〝阿陀那識〞初期階段生命實體。
但是作為生命而言,有情眾生生命有自己的局限;生命的身、心兩者瑜伽在一起、結合在一起,所以不容易區別開來,肉體的生命無法認識自己高層意識──阿賴耶識,更何況說認識庵摩羅識。
所以阿陀那識跟阿賴耶識,一直到庵摩羅識,這三個識的發展實際上就貫穿了我們所講的生命全部實踐之中。
眾生由於每一個生命體產生了以後,會產生很多的局限和困難。
作為眾生而言,這些困難是什麼呢?也就是 大聖 釋迦牟尼佛祖指出的:每一個生命都有〝生、老、病、死〞。正因為這些〝生、老、病、死〞,所以眾生生命本身有困難。〝生、老、病、死〞是每一個生命在現實世界中所碰到的局限和困難,他們不能超越,眾生沒有辦法給自己治〝病〞、治煩惱、眾生沒有辦法對治自己的痛苦,只能夠由這些〝生、老、病、死〞自然地發生、自然地發展,然後自然地達到它極終的形相──也就是說所謂的死亡。
“阿陀那識〞,以世間法的有情眾生為出發點,依〝輪迴說〞而開出。這一個〝輪迴說〞的思想演變歷程,最初是部派佛教帶有〝實在論〞的本識思想為〝阿陀那識〞的初期階段。當時僅僅是為在解決〝誰是有情眾生〞的生死相續的〝本體〞這樣一個問題。
《宗镜录》:“古德释云。不生灭心。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者。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不生灭心举体动故。心不离生灭相。生灭之相莫非神解故。生灭不离心相。如是不相离故。名和合为阿赖耶识。以和合故。非一非异。”
《大乘起信论疏》:“如经云。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若泥团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非异。若不异者。泥团微尘应无差别。如是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解云。此中真相是如来藏转识是七识。藏识是梨耶。今此论主总括彼楞伽经上下文意作此安立。故云非一异也”
《密严经》说:“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
《密严经》后面所说:“了达于清净,赖耶不可得;赖耶若可得,清净非是常;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阿赖耶识虽然污秽但实际上能转污为净.
《广百论释论》说阿赖耶识:“有情身中一一各有阿赖耶识”。
回顾上文,可以概见阿赖耶识在世出世间的伟大作用。《阿毗达摩大乘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亟涅槃证得”。世间六道轮回的形成不能离开阿赖耶识,尔出世间证得大涅槃与大菩提亦不能离开阿赖耶识。所以唯识把阿赖耶识以亟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缘生染净诸法统称之为“赖耶缘起”。如果人们不能通达赖耶缘起的眞实义便是愚迷不觉的六道凡夫;若能通达赖耶缘起的眞实意义,便是大觉不迷的出世圣者。因此,《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心造者,也就是正确通达赖耶缘起的眞实义从尔在认识上远离增益损减两边,使心清净;同时又能随顺内因缘生法的出世因果规律。这様不但能够转变前六识为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同时也更能转变阿赖耶识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从尔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无漏佛果,这便是“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眞实含义。
总结前面所讲阿赖耶识在各方面的情景,可从以下六点加以归纳。
⒈阿赖耶识是人生宇宙一切诸法运动转化、前后相似相续的总根据地。
⒉阿赖耶识是人生宇宙的根本,其实质是缘起性空。
⒊阿赖耶识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其实质是业果相续。
⒋阿赖耶识是有情根身的执持者,其实质是无我无作。
⒌阿赖耶识是种子的储藏所,其实质是刹那生灭。
⒍阿赖耶识是解脱成佛的有力保障,其实质是转世成智。
注:
1.唐新罗僧元晓撰,《大乘起信论疏》
2.宋释延寿,《宗镜录》,三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