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依與阿賴耶識

轉依與阿賴耶識

成立賴耶,有識種可轉,聞熏習有修行可言。
《攝大乘論•卷一•引證品第三》曰:「菩薩於善識,則離餘五識,無餘心轉依,以何方便作?」
【若對治轉依,非滅故不成,因果無差別,於滅則有過。無種子無法,若許為轉依,於無二無故,轉依義不成。】
此偈從轉捨雜染依清凈角度,來說明「轉依」非「賴耶」不成。「善識」即菩薩於淨心的「淨心」,是出世的無漏心,此心現時「則離餘五識」,遠離眼、耳、鼻、舌、身等染污識,其餘的有漏善或無記意識,也不生起,唯無漏的意識現前,叫「無餘心轉依」。

轉依是轉捨雜染依的有漏法界,依向最清淨的無漏法界的意思。前五識與有漏意識都不能作為染心的轉依。因從現行上說,轉捨依他性中的雜染分,而依顯清淨分。從種子上說,雜染分因聞熏習而捨去,淨分因聞熏習而漸增,直到最清淨法界全體現前,具足一切功德,顯現清淨寂滅此才能稱為轉依。所以要有阿賴耶識所攝持的雜染種子,才有對治目標,進行聞熏習修行,完成最終的轉依成果。

「轉依」是對治的最終成果,因為出世清淨心最初現前時,並非斷盡雜染種子,只是以無漏對治雜染種子,對治與轉依是對治雜染種子的不同階段。如小乘的最高果位是第四阿羅漢果,前三果之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仍在因地修行對治之道;大乘的十地菩薩仍在因地中修行對治之道。兩者都未達轉依的涅槃。聲聞緣覺的轉依,人空法不空,了知唯識,圓見清淨法界性,但不悟唯識,不知生死涅槃無差別,捨生死速入滅證阿羅漢果,是求自利的「下劣轉依」。大乘菩薩,通達「無法兩皆空」,於菩薩道生死見「本來寂靜」,了知其仍依他起而顯現的幻相,兩不可得,無可捨,所以知「只需斷雜染而不必捨生死」,這是最高佛果的「無住涅槃」,也是轉依的最高境界~「廣大轉依」。

《攝大乘論•卷二•學果寂滅勝相第九》有說關於轉依的涅槃。依慧學差別,諸菩薩惑滅即是無住處涅槃,此相捨離惑與不捨離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淨品一分為體。涅槃是依他性,淨品一分為體。本依者是具淨不淨品二分依他性,轉依者對治起時此依他性,由不淨品分永改本性,由淨品分永成本性。印順法師說,「究竟的轉依」雖是無住涅槃,但從捨染依淨的等分而呈現六種轉依。
(一)勝解行地的菩薩也能做到「益力損能轉」~隨信願行住聞熏習力故,「勝解力」被「聞熏習」,賴耶中雜染種子漸少、清淨種子漸多。菩薩即使作微惡,也生大慚愧,令諸煩惱減輕或永不現行。
(二)大地至六地菩薩做到「通達轉」~已登地諸菩薩,出入於真妄的境界,「真實」現前時「非真實義相」隱;在「非真實義相」現前時「真實的空性」亦隱,根本智通達諸法性,所以從初地至六地,名「通達位」。
(三)從七地至十地的菩薩「修習轉」~《成唯識論》說「二地以上叫修習」,大體而說,一切「遍計執性義相」隱,「無相的真實」顯,但猶有「所知障」未淨盡,此未離人障是一切相不顯真實故。
(四)成佛斷煩惱所知二障的「果圓滿轉」~一切相顯現清淨真如,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一切幻相隱,「最清淨真實法界」徹底顯現,圓融無礙,於一切相得大自在。具足三德,諸幻相不現永無障礙是「斷」德、最清淨法界真實性徹底顯現是「智」德、於法自在廣利眾生是「恩」德。
(五)聲聞緣覺速入涅槃的「下劣轉」~小乘聲聞緣覺的轉依,了人空,但不通法空,知唯識,圓見清淨法界性,但不悟,不知生死涅槃無差別,證道即捨生死,是不觀眾生利益事故,遠離菩薩法,所以是專求自利的「下劣轉」。
(六)只斷雜染而不捨生死的「廣大轉」~大乘菩薩通達人法兩空,於中觀寂靜,見生死「本來寂靜」,了知生死乃依他起而顯現的幻相不可得,捨無可捨,於生死法中,得諸自在,於一切道中能現一切身,悲智雙運於世間,使種種教化方便,安立正教,進入「只斷雜染而不捨生死」的利益眾生菩薩行最高境界~「無住涅槃」,是為「廣大轉」。

前面說過,一切雜染種子在阿賴耶識中,為能治的對象,為「轉依」的「體」。一切雜染分種子之雜染因聞熏習而減,淨分因聞熏習轉增,甚至最清淨的法界全體現前,至此「具足一切功德」階段才能稱為「轉依」。而六種「轉依」之前四種,是大乘聞熏習「轉依」的層層深入「相」,後二種「轉依」是大乘與小乘的差別「相」。

惟家 合什

參考資料:
無著菩薩造/真諦三藏譯《攝大乘論》CBETA T31n1593_001 http://tripitaka.cbeta.org/T31n1593_001
印順法師《妙雲集》之『攝大乘論講記』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5/yinshun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