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部的“原子論” 原始佛教時期的基本思想是“業感緣起”說。透過“業感緣起”說而陳列出“十二因緣”的十二種相數,揭發有情生命流轉之基本規律。這就是原始佛教之唯識思想的當開端。 十二因緣 Dvādaśāiga-pratityasamutpāda:(1) 無明 Avidyā, (2) 行 Saṁskāra, (3) 識 Vijñāna, (4) 名色 Nāmarūpa, (5) 六處 Saḍāyatana, (6) 觸 Sparśa, (7) 受 Vedanā, (8) 愛 Tṛṣṇā, (9) 取 Upādāna, (10) 有 Bhava, (11) 生 Jāti, (12) 老死 Jarāmaraṇa. 在十二因緣中的第(3)相數“識”,就是生命流轉的主因。廣義地說, 此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成佛的種子。狹義地說,它是具有攝受善惡業感果報的功能。 因“識”既能夠主導入胎時的作用,又能在每一期生命中,具有執受有情色身的功用。從另一方 面講,一切的有情生命體,於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生命的主體“心識”,因為一切的生命體都倚賴於精神與物質所結合而生存。 而關於有情生命,在《阿含經》中只談到六識,仔細分析,則發現六識不能恒集精神與物質的本質,只是對精神物質給以了別與心理感受。經量部認為孤立、分散的原子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固然不能使人產生知覺,只有原子在無間隙的結合、積聚時,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即個體原子是超感覺的,諸如對象、感官、光、精神集中等分開來,皆不能產生認識,但是當它們聚在一起活動時,就會產生認識。 另外,《增一阿含經》Aṅguttara41曰:食有四,“一搏食,二樂食,三念食,四識食。”四食中 “念食、識食”皆蘊含著唯識思想的潛流,因為“思、識”二食對於生命的延續起著重要的作用。 結論是,“原子論”是印度哲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宇宙一切法的最少單位是“原子”,即原子聚合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條件,物質世界獨立存在,當一定數量的原子積聚在一起,並能與對象、感官、光、精神集中等,產生認識作用;這種認識或是正確的,即感覺與事實是一致,能使眾生走向清凈境界;這種認識或是不正確的,即意味著感覺與事實非一致,這使眾生誤墮煩惱境界。在《阿含經》中談到的六識,只是對精神物質給以了別與心理感受,不能恒集精神與物質的本質,沒有成就生命相續的完整條件。而思食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識食是地獄眾生及無色界中無邊識處天等,執持為食,令此識增益;倆者都助成恒集精神與物質的本質,乎合成就物質與精神混合的有情生命相續完整條件。因“業感緣起”而引發有情生命流轉之唯識思想才能展開。 惟家 合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