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核心思想

上座部佛教之核心思想,归结有四:
其一,以佛、法、僧三宝为中心:
“佛陀”乃是明行具足的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人天之导师、一切知者。上座部佛教所提到的佛陀是专指乔达摩佛陀;
“正法”乃是世尊善说,能导向涅槃,智者通过禅修能于现世中亲自证知。在教法方面,因为诸佛
所宣说之法皆是相同的,所以,礼敬一位佛陀之法即是礼敬一切诸佛之法;
“僧伽”是善行道者、正直行道者、真理行道者、正当行道者,是依照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律随顺修行的声闻圣弟子,即证悟四种圣道与四种圣果的声闻弟子,是值得供养、布施、恭敬、尊重的世间无上福田。上座部佛教,僧伽分为“究竟僧伽”和“世俗僧伽”。
其二,以律、经、论为根本:上座部佛教的所有教法都是依据巴利三藏圣典及其注疏而来。如果对教法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就唯有“依法不依人”。在广大上座部的教区,虽然圣贤辈出,然而却没有一例因倡议特殊教法而另立的宗派。上座部佛教在维护传统、保持佛法的纯洁性方面具有“保守”的特点。上座部佛教虽然经历了将近两千多年的漫长传播,但其教义、思想的发展及改变却微乎其微,自始至终皆以巴利三藏及其批注为教法之根本。
其三,以戒、定、慧三学为次第: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戒)、保持正念(定)、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慧) 。根据上座部佛教,要成为一名比丘首先应当尊重戒律。正因如此,在上座部佛教国家,至今依然能够看到按照佛陀当年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过着剃除须发、三衣一钵、托钵乞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不持金钱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丘僧团。
其四,以证果为目标:如果想要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就必须修行。修行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等。但是禅那只能够镇伏烦恼,仍然不能拔除烦恼之根。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教法的特点是导向解脱,导向寂止,导向正觉。同样,对于禅修者来说,他最低限度必须在今生今世证悟初果(入流果),如此才可以说是解脱了生死轮回。初果圣者不会再退转回凡夫的境界,而只会不断前进;而且无论他们投生至何处,都不会再堕落到恶趣,而只会不断地投生至更高的生命界,直到彻底止息生死,证趣无余依涅槃。

上座部佛教核心思想

上座部佛教有4种核心思想:

(A) 对佛、法、僧三宝的信仰和崇敬,以佛、法、僧三宝为中心。

在《清净道论》中,有提到忆念佛、法、僧三宝的种种功德如下:

(1)佛随念(十号功德):「彼世尊即是(Iti’ pi so Bhagavā)阿罗汉(Arahaṁ )、等正觉(Sammā-sambuddho)、明行足 (Vijjā-caraṇa-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ū)、无上士(Anuttaro)、调御丈夫(purisa -damma-sārathi)、天人师(Satthā deva-manussānam)、佛陀(Buddho)、世尊(Bhagavā’ ti )。」--摘自《清净道论》p.196.

(2)法随念:「『法是世尊(一)善说,(二)自见,(三)无时的,(四)来见的,(五)引导的,(六)智者各自证知的』,这样的教法,或九种出世间法的功德,应当随念。」--摘自《清净道论》p.214.

(3)僧随念:「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即四双八辈的世尊的声闻众,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为世间无上的福田」--摘自《清净道论》p.219.

(B)保守的秉持佛陀所说(传统的巴利三藏圣典)之经、律、论为根本。

在《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p.71-75),达摩难陀博士法师举出:巴利三藏宝典,分为三个部分:《律藏》、《经藏》和《论藏》。

(1)在《律藏》中保留至今的五种:
  一、巴拉基嘎 (Pàràjika,古译:波罗夷=重戒)= 广分别律Ⅰ。
  二、巴吉帝亚 (Pàcittiya,古译:波逸提=轻戒)= 广分别律Ⅱ。
  三、大品律 (Mahā-vagga)。
  四、小品律 (Cullaagga)。
  五、附随 (Parivāra)= 附录。

(2)在《经藏》中,分为五大部:
一、长部 (Dãghanikàya) =长阿含
  二、中部 (Majjhimanikàya)= 中阿含
  三、相应部 (Saüyuttanikàya)= 杂阿含
  四、增支部 (Aïguttaranikàya)= 增一阿含
  五、小部 (Khuddakanikàya)=小部阿含经藏,共收录了十五部经。

(3)在《论藏》中,包括以下七部经典:
  一、法集论(Dhammasaïgaõã)
  二、分别论(Vibhaïga)
  三、界 论(Dhàtu kathà)
  四、人施设论(Puggala Pannatti)
  五、论 事(Kathà Vatthu)=辩宗义论
  六、双 论(Yamaka)
  七、发趣论(Paññhàna)

(C) 其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戒)、保持正念(定)、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慧)---以戒、定、慧三学为次第。

在《长部经典》·第16卷·大涅盘经· 大7,[0091a13 - a14] ,世尊告诉阿难尊者应修‘法供养’,即“法随法行”: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凡大小之行,皆以法随法而住,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者,则是对如来最上之尊敬供养。然者,阿难!『法随法而住,应持身正直,随戒、法而行。』如是,阿难!应当学。」

(D)对于禅修者来说,最低限度必须在今生今世证悟初果(入流果)---以期达到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止息轮回,导向寂灭涅盘。

(1)佛陀在《增壹阿含经》卷第21〈苦乐品第29〉(六)大2, [0657a19- c29] ,指出诸比丘不应思维“不可思议的四事”,而应思维“四圣谛”的义理,修梵行,行沙门法,乃得至涅盘,故云:

[0657a19]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事终不可思议。云何为四?众生不可思议;世界不可思议;龙国不可思议;佛国境界不可思议。所以然者,不由此处得至灭尽涅盘。』…」

[0657b27] 「如是。比丘!有此四处不可思议,非是常人之所思议。然此四事无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处,乃至不到涅盘之处,但令人狂惑,心意错乱,起诸疑结。…是故,比丘!我觀此義已,故告汝等耳。所以然者,此非善本功德,不得修梵行,亦復不得至涅槃處。然思議此者,則令人狂,心意錯亂。…」

[0657c29] 「是故,诸比丘!当思议四谛。所以然者,此四谛者,有义、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门法,得至涅盘。是故,诸比丘!舍离此世界之法,当求方便,思议四谛。知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2)若行者修“四谛十六行相”,在《增壹阿含经》卷第39(10)[0764c02-c09] ,提到可证得8种出世的圣人果位(即见道、修道=有学位;及无学道=无学位):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八种之人,流转生死,不住生死。云何为八,趣须陀洹(初果向=预流向)、得须陀洹(初果=预流果)、趣斯陀含(二果向=一来向)、得斯陀含(二果=一来果)、趣阿那含(三果向=不还向)、得阿那含(三果=不还果)、趣阿罗汉(四果向=阿罗汉向)、得阿罗汉(四果=阿罗汉果)。是谓,比丘!有此八人流转生死,不住生死。是故,比丘!求其方便,度生死之难,勿住生死。如是,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