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开示中道的意义何在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 其避免了极端的苦行与放纵的享乐,佛陀依靠着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平衡发展,才是解脱宇宙人生苦痛的完满方法——中道。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中”的本义,可约为二种:
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
二、中正:中即圆正,不偏这边,也不偏于那边,恰得其中。如佛说中道,依缘起法而显示。这缘起法,是事事物物内在的根本法则。在无量无边极其复杂的现象中,把握这普遍而必然的法则,才能正确、恰当的开示人生的真理,及人生的正行——八正道。
佛法对于人生──生生不已的存在,开示它的真相,使我们从人生实相的正见中,知道我们应如何增进此人生,净化此人生,超越一般的人生,达到更圆满更完成的地步。这一佛法的核心──人生进步、净化以及完成的实践,佛典里称之为“道”。
一般人的人生历程,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研考这二端的动机,都是建立于情意的,即是“情本”的人生观,情本的法门。世人感觉偏于纵我的乐行不可通时,于是就转向到专尚克己的苦行。人生的行为,都不过在这两极端以及彼此移转的过程中。一味的纵我乐行,如火上加油;私我的无限扩张必然是社会没法改善,自己没法得到解脱。或者见到此路不通,于是转向苦行之人,又不明苦行是以石压草的办法;苦行的折服情欲,是不能成功的。
依释尊教导,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二者都根源于情识的妄执。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一种究竟彻底的中道行,这就是以智为本的新人生观。自我以及世间,唯有以智为前导,才可以改造人生,完成人生的理想。因此,不苦不乐的、智本的新人生观,是佛法唯一的特质,也是佛陀开示中道的意义所在。

佛陀开示中道的意义是什么?

佛陀开示中道的意义是什么?

针对众生为什么会轮回生死?怎样才能解脱生死的痛苦?在古印度,早有婆罗门教的‘神我说’,及沙门集团的‘无神论’(唯物论、无因论、二元论等),主张各种极端的纵欲或禁欲苦行。但是,当时佛教从踏实、理智的立场上,建立「中道」的教说。

佛陀就人生现实的生活中,去把握人类活动的「中道」法则。所谓「中道」的「中」,是‘中正’、‘中心’的意思,即从‘因果关系’作为考量‘中心’,用‘中正’不偏的态度与立场,以理智去观察、审查人类的思想与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会引生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印顺导师在《佛法是救世之光》第十三章〈中道之佛教〉,指出佛在两部经中,所举的两种「中道」:(甲)‘缘起’中道(理论)及(乙)‘八正道’中道(实践)。

(甲)‘缘起’中道:

《杂含经》卷12:
「如来离于二边说‘中道’,所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生缘老死,如是纯大苦聚集。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是纯大苦聚灭」

缘起法的基本定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对一切事物的发生、消灭、存在,说明它有无、生灭的理由。事物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有的;因缘又是必然要离散的,所以事物也就必然要随因缘而无,随因缘而灭。凡生必灭,凡有必无,事事物物的生与有,本身就蕴蓄一种趋于灭无的必然性。如海浪的涌来,也就内在的决定它必然的消失,所以当「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时候,立刻透视到它的「此无彼无,此灭彼灭」。

(A)缘起的流转律(即苦谛和集谛 = 世间的苦因、苦果):
说明‘缘起法’「此有彼有,此生彼生」的原则,即「十二因缘」的‘无明缘行’等内容。
人生的痛苦,不是凭空(无因)而来的,也不是上帝、梵天(邪因)所造的,是有其‘因缘’的。一切是因果关系的存在,因生果生,因存在果就存在。所以,一切生起与存在,全由因缘来决定,故说:「此(因)有故彼(果)有,此生故彼生」。

(B)缘起的还灭律(即灭谛和道谛 = 出世间的因果):
即「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说明要解除人生的痛苦,依‘缘起’的理则---‘有因就必有果’,有了邪谬的思想,必然发生错误的行为,也就必然引起痛苦的后果。反之,‘无因就无果’,纠正邪谬思想,停止错误行为,痛苦的后果就可以消灭了。
因此,人生的痛苦,在‘缘起’法则下,不但指出它有解脱的可能性,而且指出了解脱之道,不在因果法则之外。‘缘起法’内在的相对性,如「生者必有死,崇高必堕落」,也是世间因果的必然法则。

(乙)‘八正道’中道:

在《转法轮经》(巴利文本),佛说:

「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盘之道。
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八正道)也」。

当时,印度的外道们,有的以极端纵情享乐为人生意义;有的专修极端无意义苦行,但对解脱毫无益处。佛陀针对这苦乐二边的不正行为,开示‘八正道’的「中道」,这也是《阿含》常见的根本教法。佛陀以‘八正道’引导人们的言语、动作、感情、意志、生活方式等,使其持中不偏,纳入正轨,正当合理化,所以叫做「中道」。

‘八正道’(道谛 =圣道支性)也是缘起法,说明行者所应采取的不苦不乐的「中道」行,可以解脱杂染烦恼与生死轮回苦。

佛在《筏喻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是合理的道德行为,「非法」是不道德的行为。在中道行的过程中,最初应该用道德的行为(法),去改善纠正不道德的行为(非法)。但这道德善法,也还是因缘所生法,也还是自性空寂的;假使如一般人的妄执,取相执实,那么与性空不相应,始终不能悟证性空而获得解脱的。

所以,《百论》说:「先依福舍罪,次一步必依舍舍福,才能得入无相」。
《杂阿含》卷七说:「我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等),即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罪过’,是烦恼、障碍的意思。只要对一法上执取实有,就是不能彻了空寂,就是障碍了解脱。
龙树菩萨说:「‘功德法’如火烧红了的金钱,虽是值钱的东西,可是千万取不得。」可见‘善法’(功德法),也是执取不得,因为‘善法’(功德法)的本性空寂。

所以,这‘八正道’的「中道」行,本性还是空寂的,它与「中道」的理性,是相应的。理性与实践,在空寂中融然无二了。

【结论】:
(甲)‘缘起性空’的「中道」,遣离了落入有无二边的邪见;(乙)‘八正道’的「中道」行,离苦乐二边而不取相、执着。这两大‘中道法’,是相辅相成而圆满无缺的。
‘八正道’的「中道」行,以道德的实行,满足了人类的宗教要求;而把它放在‘缘起性空’「中道」的理性指导下,是圆满正确而经得起真理的考验。这‘智信合一’的「中道」,即是释尊本教的特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