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即是八正道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 其避免了极端的苦行与放纵的享乐,佛陀依靠着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平衡发展,才是解脱宇宙人生苦痛的完满方法——中道。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
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由此,佛法是以“以智化情”、“ 以智导行”为原则的。以智为本的中道行,包括了最初发心乃至向上达到究竟圆满的一切过程。
正见为导的中道,即是从正见人生的实相中,增进、净化此人生以及解脱、完成。正见人生的实相,佛在经中,也即说之为中道或中法。
经文记载:“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是释尊开示“正见”的教授,说明世人不依于有,则依于无,佛离有无二边而说中道法。然所谓离有离无的中道,不是折中于有无,而说亦有亦无或半有半无的。释迦所说者,为缘起法,依于缘起的正见,能得不落有无二边的中道。
“八正道”是远离“欲乐”与“苦行”两极端,以不苦不乐的中正稳健的态度,修持八正道,由此完成无慧,趋向菩提涅槃,所以八正道即是“中道”。

为何说中道即是八正道?

在《转法轮经》(巴利文本)说:
「在此诸欲中耽于欲乐者,乃下劣凡夫,为非圣无意义之事。虽然,以自身所求之苦为苦,亦为非圣无意义之事也。离此二边之中道,方依于如来而能证悟,此即开眼、开知,至于寂静、悟证、正觉、涅盘之道。比丘!于何名为依于如来所悟之中道?即此八支之圣道也」。

释尊最初在波罗奈的鹿野苑中,初转法轮,为五比丘说法,即提示此不苦不乐的「中道」(八支圣道=八正道),这是「中道」的根本义。

由于‘纵我的乐行’和‘克己的苦行’,都是根源于情识的妄执。所以,释尊否定了二者,提供新的人生观,而「以智为本」作为究竟彻底、不苦不乐的「中道」行。

在《中观今论》第一章〈中道之内容及其意义〉云:
「佛说离此二边向「中道」,而「中道」即‘八正道’。‘八正道’的主导者,即是‘正见’。一切身心的行为,都是以‘正见’为眼目的──《阿含经》是以‘正见’为诸行的先导,《般若经》 则以‘般若’为万行的先导。所以,不苦不乐的「中道」行,不是折中,而是从‘正见’为本的实践中,不落于情本的苦乐二边。」

‘正见’可分为:
(一)世間正見 :1.知有善有惡;2.知有業有報;3.知有前生有後世;4.知有凡有聖。
(二)出世間正見:1. 知緣起(十二因缘);2. 知四圣諦。

因此,从初发心的凡夫乃至圆成佛道的过程中,佛法是秉持「以智化情」、「以智导行」的「中道」行为主要原则。

正见即中道

感恩法师的解说,“以智化情”、“以智导行”。在生活中实践正见,不让情感落在苦乐中,知善恶、懂因果业报、人有凡圣,有前生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