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色』隨想 『名』與『色』有相依互存的緊密關系,『名』是心、意、識等心理活動,屬於精神性的。『色』是肉體,屬於物質的。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有部認為『心』、『意』、『識』,是同一法體的三個作用。心、意、識,雖是三為一體,但仍有點分別,「心」為「意」而生「識」,明顯的粗細有序。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 「心」是主觀的,可改變,可發展的,帶有道德價值標準的。 識入胎就變成「名色」,因「識」的相依互性質也別稱為「名色」,「名色」被稱為「識」。由此發現,識若無緣,識不起,即識不能獨存。 佛答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增}[緣]名色生。』(1) 尊者舍利弗可能還不太明白佛意,轉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尊者摩訶拘絺羅答尊者舍利弗: 「名色」再發展下去,有五根…緣五境…又生五識,這樣直接由根緣境生識,再由識把從根緣境所生的資料了別,進而將了別過、識別了的資料回饋身體(根)產生觸感,觸感產生情感領域的「受」,因為感受進而產生「想」,這個想就是因為思索感受而產生種種見解等,種種見解上就會先先後後地生出很多抉擇性的問題,即善與惡、喜與厭、該與不該、取與不取、主觀與客觀等等需要篩選抉擇的問題,若無正見引導,煩惱由此開始生起並累積,污染意志心身,集業成輪迴的債台,即使此期五蘊緣散,業亦不散,即「名色」若缺了色,色哀敗了,名中之「識」卻萬劫長存,待緣再入胎成為相依互的名色,新一期五蘊身照舊相續不斷的,了業作業又積累業……,在無知下五蘊成為自作業的受果者。 經云:「無有作業者,亦無受果人,唯蘊自輪轉,此乃正知見。」 雖說無作業者,亦無受果人,但業亦不流失,待緣再為識,入胎逐生死。所以努力以赴,總有達標的一天,持但求好事的態度,莫問前程地修學,對人生來說是絕對安全和獲得肯定的路向。 註釋:(1)、(2)網上資料:雜阿含288經[正聞本469經/佛光本326經](因緣相應/雜因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88.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