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的『念住』與『心』 佛說:「彼以賢聖戒律成就…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比丘修四念處。[1]」 佛說戒律成就賢聖,戒,乃萬善之根本,可遠離身口意三業,心得清淨。即持戒清淨,是修觀的前題,心清淨,慧增長,才適合開始觀修『四念處』。上座部僧人向來亦以保守、嚴持佛制戒律聞名,少欲諸德,是住戒有慧人,備修習心與慧。 《異部宗輪論》提到「四念住能攝一切法」。 上座部修行體系整個實踐『四念住』次第簡化為: 上座部佛教的「念住」並不是簡單的不動心,而是從正智的觀中,對「心」之本性加以認識和研究。對心理過程的分析是非常細緻的。《法聚論》中對心的性質好壞、地位、階段等詳加分析,列出八十九種範疇,由此再歸納出一般表現的心理作用為十二心,再概括 十二心為九類,是為九心。 生命開始在第一個有分心-叫「結生心」,從此有分心經八個階段…發展到彼有分心,周而復始地輪轉,如時針從一點轉到十二點…再從一點轉到十二點…又再從一點轉…轉輪不息的…,不知經過多少次的九心循環輪轉,直到壽命完結那一剎那,就是最後一個有分心-謂之「死心」。除了有情生命的「生、住、異、滅」外,九分心也可以體現在無情事物的「成、住、壞、空」上。上座系的「心」就是要解脫的主體。戒、定、慧各支念住的實踐,就在去掉心上的客塵,恢復本性,就謂之解脫了。 註:[1]《雜阿含經 第24卷 第五誦道品第一(六三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