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陀那識」 之 “生命論”

「阿陀那識」 之 “生命論”

宇宙間一切事、理,總稱「一切法」。一切法源於「識」。「識」以不同的功能而有十四種不同的名稱……①阿賴耶識 ②心 ③阿陀那識 ④種子識 ⑤現識 ⑥本識 ⑦宅識 ⑧根本識 ⑨第一識 ⑩第八識 ⑪所知依 ⑫窮生死陰 ⑬異熟識 ⑭無垢識。最明顯易記的三個層次的「識」~在“凡夫地”時叫「阿賴耶識」、在“菩薩地”時謂「異熟識」、在“如來地”時稱「無垢識」。

其中之③「阿陀那」是梵文avadana的音譯,漢譯為“取”,(1)“取”即攝取他物歸於自己,故說“攝它為自體,執取不失”。此功能與“生命論”很有關係,欲、色界的有情生命,是由過去的業力所招感,特別是五根的表現。但生命的存在,即名色的存在,除了“色根”,還有藏著過去憶念引導生命相續的“識”,即是「阿陀那識」。「阿陀那識」能維持微細精神作用,此一生命的終結…生起另一生命相續連接的主體作用故又名相續識。

由於作用不同,後人將「阿陀那」建立“執持、執取、執受”等不同名字。《成唯識論》以執持、執受、執取三義解釋「阿陀那」,窺基法師《成唯識論述記》中,詳析此三義的界線,說“結生相續”是執取義,但《乘大成論》中“結生相續”是執受義。不管執取或執受,「阿陀那」應是“取”義,如十二緣起的“取”、五取蘊的“取、煩惱通名為取的“取。

《瑜珈師地論•卷七十六》曰:『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2)』
《成唯識論•卷三》曰:『此第八識、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以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說此識名阿陀那。(3)』

由此證明,玄奘與窺基同認為「阿陀那」的存在功能作用,是能執取善惡業之勢力成為業因、及能執持有情之身體,維護不壞。

《攝大乘論》引《解深密經》曰:『複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4)』
“阿笈摩”即阿含經的新名稱。“甚”即深之極,謂之甚。“深”即法之幽妙,謂之深,對因執我而不能了知「阿陀那識」道理的凡夫而言,此識“甚深”。“細”即微細,對不能通達「阿陀那識」境界的聲聞乘人來說,此識“甚細”。“一切種子”即「阿陀那識」攝取他物歸於自己的功能,尤如瀑流,起伏不停的、同時給予無間斷的善惡業熏習。明確的說,「阿陀那識」如海水(種子),隨風而動湯,形成洶湧澎湃的浪(識),這就是種子與識的合一。佛陀不對凡夫二乘說此種子識,是恐怕他們不通此中道理,更易誤起分別心,而增加我執(第六意識,由分別而生我執)。

此頌證明,「識」亦名「阿陀那識」。功能是執持感官和身體(法之種子)令不壞失;又因「阿陀那識」執持自身,能令結生相續,造成生死輪迴,故又稱「執持識」。《解深密經》以“一切種子”為中心,「阿陀那識」有能攝持諸法種子的作用。
印度初期唯識學,「阿陀那識」以攝取為義,能攝取自體,攝取諸法的種子。後期的唯識學,以攝藏的賴耶為中心。《攝大乘論》把攝持種子的責任歸屬於阿賴耶識,「阿陀那識」與有色諸根同安危。

《攝大乘論》曰:『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
“何緣此識亦複說名阿陀那識?”即為何「識」,又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即執持眼、耳、鼻、舌、身、意等有色無色諸根的緣境感受。“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即執持諸根的緣境感受不壞不失,使生命能活躍地生存,即使生命盡時,也能隨轉他生,成為另一生命的資糧(業因),欲、色界的有情生命,都由業因所招感。“又於相續正結生時,”即又於前一生命結和下一期生命再生起時,「阿陀那識」的執受無有失壞的業因,生起生命相續連接的主體作用,故又名相續識。“取彼生故”即攝“取彼生”命體,與彼和合,而成新一期生命的開始。“執持自體”即「阿陀那」時刻都“執受”名色“自體”,同時也攝受名色自體的種種造作熏習,乃至命終,必然再相續輾轉輪迴到下一世,展現「阿陀那識」的“生命論”作用功能。

即說,生命的存在,不只是色根,最重要的還是「阿陀那識」。因為,生理結構的五根,能在一期壽命中活躍地繼續存在,並能生起感受,是通過「阿陀那識」在執持和維護五根不受損壞之作用功能,方能延續輾轉生起;若「阿陀那識」不執受有色諸根,有情生命即刻崩解,成為無生機的屍體;這即《攝大乘論》說「阿陀那識」與有色諸根同安危的意思。「阿陀那識」如何執持一個人的生命體?就如醒著與睡著的情況,醒著是時刻發揮著認識與思考功能作用地活動,這都是前六識的功能存在表現;睡著時,前六識暫停作用,敏銳的精神覺受消失,但與死人不同,因為血氣正常運行、五臟六腑等身體機正常運作,生命特徵存在;維持這種微細精神作用的,就是「阿陀那識」。

所以說,「阿陀那識」與「執受」深細的關係,有攝取未來業因與攝持現在感受的作用,使有情成為活躍生命體之特殊功能,這就是由「阿陀那識」展現出生命相續的“生命論”。

惟家 合什

註:
(1)《大正藏》第 31 冊
(2)《瑜珈師地論•卷七十六》,p.1.
(3)《成唯識論•卷三》p.9,12.
(4)《大正藏》第 16 冊,No.676. 《攝大乘論•卷一》p.3.

<阿陀那识之生命论的重要功用>

<阿陀那识之生命论的重要功用>

(1)在凡夫、圣人的分位上,‘第八识’有三个名称:①
a.「阿赖耶识」:是凡夫的‘我爱执藏现行位’;
b.「毘播迦识」(异熟识):是三乘(菩萨、缘觉、声闻)及凡夫的‘善恶业果位’;
c.「阿陀那识」:是佛、三乘及凡夫的‘相续执持位’。
所以,在此3个分位中,‘阿陀那识’的范围最广,涵盖了‘十法界’(六凡与四圣)。

(2)「阿陀那识」(ādanā-vijñāna)的名称,在唯识学派的论典中,如:《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显扬圣教论》卷一、《摄大乘论本》卷上、《成唯识论》卷三,皆以《解深密经》的佛偈为依据:
「『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由于「阿陀那识」为‘十法界’众生之总依体,因此「阿陀那识」是甚深广大的微细心体,‘摄藏’无始劫来杂染、清净种子,更是‘执持’有情每一期的生死总报之主体。在《解深密经》中说「阿陀那识」的“习气种子如瀑流”。可见,在凡夫与圣人各种生命的演化现象(生死的流转与还灭)中,「阿陀那识」显现为相似相续,不常不断的生命现象,如同暴流水而无断绝,不唯凡夫(异生)不知,即愚法(声闻)亦莫能了;故佛陀于彼不为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也。②

(3)‘阿赖耶识’有很多不同的名称,《成唯识论》卷三就提到‘阿赖耶识’:「或名『阿陀那识』,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所以,「阿陀那识」有两个基本功能:
1、‘执持种子’:「阿陀那识」把所有熏习的种子都‘摄持’住,使不散失;
2、‘执受根身’:「阿陀那识」能‘执受’众生的‘有色诸根’(五根=眼耳鼻舌身),维持生命的存在及觉受,使其作用不失坏。若不如此,生命就成为死尸了。
怎知道是「阿陀那识」在‘执受’有情的生命体?活人的‘前六识’,在日常生活中有觉知的认识作用;可是,当人在熟睡或昏迷时,‘前六识’的作用虽暂停,但此人并没死去,因为有「阿陀那识」的微细功能,使脑干继续维持生命体的操作(如:呼吸、心脏跳动等)。③

(4)「阿陀那识」亦名‘相续识’,因为它有维持今世生命体的生存功能,及来世生命体相续生起的作用。以下举唯识学派的两部论,说明「阿陀那识」的‘生命论’功能:

(4A)《摄大乘论本》是以‘二义’(1.执受有色诸根;2.执受色心自体)作解说:④
「(1)‘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随转。(2)又於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是故,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

(1) ‘执受’有色诸根:「阿陀那识」和‘执受’有深切关系。‘执受’是‘执持感受’;‘有色诸根’是‘五根’(眼、耳、鼻、舌、身),而‘无色根’是指‘意根’。
欲界、色界有情的生命果报体,除了因过去业力所招感,也由于「阿陀那识」的‘执受’作用。人的生理机构(五根),能够在一期寿命中生存并有觉受,皆是通过「阿陀那识」在‘执持’,维护五根(尽形寿)不受损坏,以及(尽未来际)生命的延续和辗转生起。

(2)‘执受’名色自体:‘相续’是指前生与后世的连接。「阿陀那识」(相续识)有生起的功能,当父母不净和合的时候,此‘相续识’托之而起,形成新生命的开始,此名“结生”。“相续正结生时”,是指前一生命结束,后一生命继续‘结生’,「阿陀那识」就‘摄取’彼生命体,与彼和合,此正是新一期生命的开始。不仅在今生‘结生相续时’如此,而且辗转相续到来世的生命中,每时每刻「阿陀那识」都‘执受’名色自体,这就是「阿陀那识」的作用功能。

(4B)《成唯识论》卷三引‘三义’(执持、执受、执取)解释「阿陀那识」的生命功能:「以(1)‘能执持诸法种子’,及(2)‘能执受色根依处’,亦(3)‘能执取结生相续’,故说此识名『阿陀那』。」

《成唯识论》说明「阿陀那识」有‘三种特殊的生命功能’:

(1)「能‘执持’诸法种子」:
‘诸法’包括一切‘有为法’,可分二大类:1.‘有漏有为’即杂染法(凡夫法);二、‘无漏有为’即清净法(圣者法)。‘种子’亦可分二类:1.‘业种’(异熟习气),‘业种’亦通有漏、无漏;2.‘法种’(等流习气---各各现行诸法,皆由自类种子而起,均等流类,名‘等流种’)②
杂染现行所熏习的‘诸法种子’,由于有「阿陀那识」的‘执持’,使诸法种子得以保持而不散失。⑤

(2)「能‘执受’色根依处」: ‘色根’即‘净色根’或‘扶尘根’(又名‘五色根’=眼耳鼻舌身)。此‘色根依处’,即有情一期生命之总报身,它能够在一期生命中继续不断的存在,并且能生起各种觉受,都是由「阿陀那识」‘执受’的关系,使之相续存在,不散不坏。⑤

(3)「能‘执取’结生相续」:‘结生相续’是指‘惑、业、苦’的生命轮回现象,由烦恼造业,由业结生。‘结生’者,是初受生时,结胎为新生命体。②‘相续’是指前生与后世的生命连接,而「阿陀那识」就是能‘执取’前世、后世中‘生命相续’的主体,故亦称‘相续识’。⑤

【小结】
「阿陀那识」与生命论的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殊胜因缘。不管是‘执取’或‘执受’,可以断定「阿陀那识」应是‘取’义(梵“āvadanā”阿波陀那,华译‘取’,即‘摄取其它物属于自己’),故有“摄它为自体,执取不失”之说。由于作用的不同,后人建立起‘执持’、‘执取’、‘执受’各种名字。「阿陀那识」在‘摄取’未来的生命体,与‘摄持’现在的生命体,使有情成为活跃的有机体,体现出「阿陀那识」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⑥

【参考资料】:
①慈航法师《唯识三字经讲话》p.12。
②太虚法师〈阿陀那识论〉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8581122/
③演培法师《成唯识论讲记(二)》p.116。
④印顺导师的解释《摄大乘论讲记》p.43-45。
⑤依演培法师《成唯识论讲记(二)》p.156-157。
⑥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44【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