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父窮子喻〉領何意義

〈富父窮子喻〉領何意義

引〈信解品〉:
一.「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多有僮僕,臣佐吏民,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遇到父舍,疾走而去,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窮子驚愕,稱怨大喚,無罪囚執,此必定死。父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

佛成道後,於寂滅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乘十地菩薩,說圓頓教門,解無盡法界時,宣講大乘諸宗奉為經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小眾利根信受、大眾鈍根悶絕難受。猶窮子遇富父不識、驚愕、怨喚、想此必定死。譬如從牛,必先出乳,但鮮乳乳糖量高,易致身體排斥瀉肚子。即第一時教的「華嚴時」。

二.「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以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雇汝除糞。即脫纓珞,著垢膩衣,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佛境之種種莊嚴,嚇退普遍的小眾,佛唯有隱其法身威德,以親切比丘身說諸《阿含經》之三藏十二部,吸引大眾熏修戒定慧、去三毒之貪嗔癡,得清淨心。如富父去錦衣著便服以親子,二十年歲月中,常令窮子除糞,他在不抗拒下,漸學會掌握清淨的知識和技巧。譬如從乳出酪,消化系統不壯健,也能直接受用半發酵了的少乳糖酸乳酪,利益身心。即第二時教的「阿含時」。

三.「又經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出入無難,然其所止,故在本處。」

即佛明三藏,小根悉四聖諦、知因果、識緣起後,心相體信者,已得道果,住小草庵,名「出」,聞罵不瞋,名「無難」,但內心慚愧,只止於小草庵境界,樂為鄙事不肯前進,不敢以聲聞、辟支佛法化人。所以佛再說《維摩經》、《楞伽經》、《楞嚴經》等方等經,令小乘眾得聞大名,「入」宅內見群豪,聞寶炬陀羅尼,見不思議解脫神變,讓心淳熟,知大、小二乘境界名「出」也。即富父關愛培養,窮子也努力而漸得才幹,熟悉大宅人事,了知倉庫金銀,應酬技巧熟稔,指揮若定,具領眾之大度。如從酪出生蘇,酸乳酪再發酵,讓人不適的乳糖含量更少,更利人養身。即第三時教的「方等時」。

四.「是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窮子受勅,領知眾物,而無悕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

方等後,說《般若》;《般若》觀慧,即是家業;歷於名色,乃至種智,即是眾物;善吉等轉教,即是領知。但為菩薩說,自不行證,故無怖取。因識大士空慧法門,滅破無知,體驗到一切存在皆空不可得,破大、小藩籬,啟發慈悲濟眾之心,踏上自利利他菩薩行的成佛大乘修行路。即窮子成熟大度,不再妄自菲薄,因緣成熟,長者即宣自將不久人世,家業交窮子,窮子亦知責無旁貸,領知家業珍寶,但下劣之心未能完全盡去,止於看管本位。譬從生蘇出熟蘇,生蘇再加工,變成更有益身體的無乳糖熟蘇,欠純矣。即第四時教的般若時。

五.「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即自宣言: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吾所有,皆是子有。付以家業,窮子歡喜,得未曾有。」

《般若經》後,佛說《法華經》。領知庫財珍寶,但付業而已,譬前轉教,皆知空慧法門,不須重演觀法,現說法華,直破草庵,示會三歸一,賜一大車,言一佛乘,暢佛本懷,授作佛記,豈非明見佛性住大涅槃?故言從《摩訶般若》出《大涅槃》,是時無明破,中道理顯,其心皎潔。即富父經一段時間觀察後,知窮子漸通泰,曠達寬厚,臨終公告親族及王等,窮子實為自小散失親兒,今已經能獨挑家業大樑,自死而無憾。最驚訝的莫過於一輩子自以為卑劣的窮子,霎時感悟貧困地獄苦與富足天堂樂,如夢一場!乳制品的終極上品,就是從熟蘇提煉出來的醍醐。即第五時教的「法華涅槃時」也。

此五味乳制品之教授,猶如調熟漸機眾生的一段歷程。鮮乳含乳糖,不利人吸收。酪、生酥、熟酥、醍醐,就是鮮乳進行不同深度的去乳糖發酵過程,一次又一次的發酵,一層又一層的減損乳糖,醍醐是乳製品中最精華的奶油部分,非常珍貴。醍醐者,佛性也。服者衆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善男子至佛亦如是。

智者大師云:
歷諸教料簡者,如《大經》云:「凡夫如乳,聲聞如酪,菩薩如生、熟蘇,佛如醍醐。」因凡夫無治道,全生如乳。聲聞發真,通皆如酪。通教菩薩及二乘如生蘇,別教如熟蘇。圓教如醍醐。

今當教各判五味。《大經》云:「凡夫如乳,須陀洹如酪,斯陀含如生蘇,阿那含如熟蘇,阿羅漢、支佛、佛如醍醐。」有頓根超果者,即得醍醐。或鈍根者味味入者,層層漸進修學,此即三藏教中三意也。

惟家 合什

參考:《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