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 『世』者為三。一.五陰世間。二.眾生世間。三.國土世間。既有實法,即有假人。假、實正成,即有依報,故名三種世間也。世是隔別,即十法界之世、亦是十種五陰。十種假名,十種依報。隔別不同。間是間差,三十種世間差別,不相謬亂。各各有因,各各有果,故名為法。各各有界畔分齊,故名為界。今就一法界,復有十法,所謂如是相性究竟等,十界即有百法,十界相互則有千法。如是等法,皆是因緣生法,六道是惑因緣法,四聖是解因緣法。《大經》云:『無漏亦有因緣,因滅無明,即是三菩提燈。是諸因緣法,即是三諦。』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故明十種法界、三十種世間。即是所觀之「境」也。此境復為二。所謂自、他。他者,謂眾生佛。自者,即心而具。如《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莫不由心造。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華嚴》云:『心然、佛亦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豈不各各具三諦境耶。 『音』者。即十法界口業之機也,界既不同,音亦有異。眾生各有三業,何意但觀音?通論皆得:常念恭敬,得離三毒即是觀世音。禮拜供養,所求願滿即是觀世身。 『觀世音』者。舊釋此義為六。 今明,若如前六義,皆遍有所舉。若依釋論,其義即圓。何以故?「出入息」是身行覺觀、是口行受為心行,心覺觀故,尚具三業,何況…發音成聲而不備三業耶!但舉一「觀」,即備三應;但舉一「音」,即備三機。而凡情謂,聲彊智利,逐物標名,圓義往推,悉皆具足。 惟家 合什 參考:《觀音玄義》卷一 |
|||
觀音應世
天台宗對「觀世音」的詮釋遠超民間信仰的層次,是一套精深圓滿的境、智、感、應的修行法門。首先名號的深層解構超越字面義,「觀世音」三字被分為 「觀」(能觀之智)、「世」(所觀之境)、「音」(機感之相)來理解。
1.「觀」為能觀之智(應),並不是普通的「看」或「聽」,而是聖者證得的不思議實相智慧;此智照見諸法實相,即空、即假、即中,三觀融於一心;當下能觀之智即是所觀之境,境智冥合,能所雙亡;此「觀」為全體起用,一念觀照即能遍知一切,無需作意分別。
2.「世」為所觀之境,並非單一世界,而是天台宗特有的「三種世間」:
五陰世間:眾生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為生命的現實基礎。
眾生世間:由五陰和合而成的假名生命體(十法界眾生)。
國土世間:眾生所依止的環境世界。
關鍵在於每一法界都具足三種世間,此「觀」所面對的是完整、圓滿的宇宙全體。
3.「音」為機感之相(感),不僅指聲音,而是代表眾生能夠感通菩薩的全部「機感」,即身、語、意三業的求救信號;之所以特舉「音」聲的原因有六個(趣立、隨俗、互舉、義攝、隱顯、難易),其核心有三:
互舉:以「音」(所聞,代表眾生之感)顯「觀」;能觀代表菩薩之應,舉一攝三代表完整的感應道交。
難易:在危急關頭,意業散亂,身業遲緩,而口稱名號最為簡易。
有緣: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有深重本誓因緣,重尋聲救苦。
誦「觀世音」名號本為一個濃縮的修行體系,其描述了聖者以不思議智(觀),照見圓滿的宇宙萬法(世),為眾生最微細的求救信號(音)進行無礙的感應與救度。
不思議觀音
觀世音法門是以「不思議境智」為體,其理論核心需通過破斥「理外」的四種錯誤境智觀(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來彰顯。
1.破邪顯正:凡夫和外道執著「境」和「智」為實有,是自生、他生、共生或無因生,此執著衍生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成生死流轉的「理外」系統;龍樹菩薩在《中論》破斥四生,證明諸法無生;真正的「觀世音」境智,是離此四句、絕百非。
2.不思議境智:真正「觀智」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非概念和思維可以揣度;佛菩薩隨順眾生根機,以四悉檀(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善巧地說四生,但心中並無執著;眾生依此修行能破惑證真,是「理內」的思議境智,但仍為方便之法。最究竟為通達一切法,而說法皆是假名,於四句境智無住無著,遠離一切戲論,當下圓照法界的智慧,才是「觀世音」所依的不思議境智。
修行的涵義在於修行者不應執著一個能觀的「我」和一個所觀的「音」,而要以無所得心、般若空慧來持名或觀照,體會能所雙忘、感應道交的不可思議境界。
修行實踐觀音法門
修行實踐圓教意義下的「觀音法門」是圓頓且具足三業:
1.一心三觀與觀音
當修行者耳聞「觀世音」聖號或祈求之「音」時,當下起觀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觀:此音聲覓之不可得,當體即空,能聞之心亦不可得,破除對音聲和自我的實體執著。
即假觀:雖本性是空,但音聲、祈求、苦難的現象宛然存在(假有),於是在空性中生起大慈,發起救度眾生的妙用。
即中觀:空有不二,即空即假,觀照當下一念能聞之心及所聞之音,即是實相中道;如此觀照,一聲佛、菩薩號即含三觀,當下就在修習圓頓止觀。
2.三業機感與三業應化
眾生之「感」圓具三業:起心動念(意業),開口稱念「觀世音」(口業),乃至呼吸(身業)時,已具足三業,圓滿地展現了身、語、意三業的機感。
菩薩之「應」也圓具三業:菩薩的「觀」(智),並非只有心識活動,其智慧是全體起用的,一「觀」即同時具足身、語、意三業的應化,所以能現身說法、放光動地(身業),能宣說妙法(口業),能與眾生心相印(意業)。
圓教意義下,「觀世音」法門是眾生三業之感與菩薩三業之應的完全交融,一「觀」字,即攝菩薩三業應化,一「音」字,即攝眾生三業機感。觀世音法門的深層義理與修行涵義如下:
1.自他不二:通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圓教理念,觀世音菩薩的智慧(觀)與眾生的苦難(音),本質上都在我們當下一念心中;祈求觀世音,是開發我們自性本具的觀照智慧與慈悲妙用。
2.煩惱即菩提:眾生的苦難之「音」(煩惱),就是所觀之境;透過不思議三觀,了達此苦音當體即空、即假、即中,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在苦難中修行,正是轉煩惱成菩提的妙道。
3.易行而圓頓:觀世音法門保留「稱名救苦」的易行性,適合所有根器的眾生,亦具備「一心三觀」的圓頓性,能讓上根利智直證實相,是下手易而成就高的殊勝法門。
4.究竟的感應:最究竟的感應不是菩薩從外而來,而是眾生透過至誠的信心與圓妙的觀慧,響自性之鐘,顯發本有的慈悲與智慧,於苦難中得到解脫自在。
修習觀世音法門,不僅是向外祈求,更是向內深層次地開啟眾生的本性,學習菩薩的「觀」智,轉化對世間一切「音」(順逆之境)的執著,最終證入能所圓融、感應不二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