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佛陀的“拈花一笑”,旨在强调佛即是禅。禅在于见性,不被文字表象所迷惑。故传禅宗之法,最好的方式是“以心传心”;心一念悟,则一念成佛,心一念迷,则万古不悟。佛陀“拈花一笑”时,唯有摩诃迦叶真正领会了他的真意,故而佛陀传禅宗于摩诃迦叶。 |
|||
禪宗四祖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 |
|||
佛教於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在這漫長的發展史上,佛教為了適應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適合廣大民眾的信佛需求,通過不斷吸收和融合中國傳統文化,逐漸褪去了在印度原有的色彩,而表現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新面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形成的眾多佛學流派中,禪宗堪稱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宗派。 |
|||
佛性論向來是禪宗的立論基礎、思想總綱,是禪宗思想與實踐這一整套體系中的主軸。馬祖道一在思想上最重要的基礎,乃是六祖慧能一脈相傳的學說。然而,道一禪學的經典背景,主要是《楞伽經》、《金剛經》、《維摩經》等。其明顯的特點,是重新突出《楞伽經》的地位,而這一特點是建立在《楞伽經》如來藏學說基礎上的。 |
|||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的目的在于”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但”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禅师教授重点落在体悟心传,但在对机说法、传授心法过程中,必须依赖特定教法、语言。正如释尊拈花微笑以传心法予迦叶,仍有「吾有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这一说法来表达对弟子证悟的印证。 |
|||
中国禅宗传至六祖惠能,开创南宗禅,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南宗禅的理论主要以非有非无的”空”性为基础发展出来,各种禅修形式无非以破除众生执着为本,当中特别注重”不立文字”。 |
|||
一說到中國佛教, 自然想到禪宗。 禪宗在學術思想上作出了輝煌貢獻, 其自觀悟修、 出世入世觀等等, 也起實際效用。 |
|||
坐禪, 「坐」是對外境不起心動念, 「禪」是對內見自性, 佛性不動。 看過一些默照禪入門, 其與南傳禪修彼相似(如出入息); 各禪修是佛門共修法。 |
|||
佛教來華, 儒家約軌佛教發展於心性論下, 佛教就偏重如來藏。 作為中國佛教頂峰的禪宗, 也依自性, 即真性, 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我覺得進一步明白禪宗, 弄清如來藏有大幫助。 |
|||
僧問趙州 :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禪問答都是師徒在一定時間、 地點、 機緣教化弟子開悟, 通常去執回自心體悟。 答什麼不要緊, 只是手段而已, 能見性目標最重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