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三界」是指欲、色、無色界。 三界就是宇宙的整體。 |
|||
<<法華經>> 七卷二十八品, 前十四品為跡門開權顯實, 後十四品為本門開權顯實。 <<法華經>> 有許多有趣比喻, 淺顯比喻說明艱深真理。 |
|||
<<華嚴經>> 有「經中之王」的美譽, 所謂「不讀 <<華嚴經>> , 不知佛富貴。」 <<華嚴經>> 以平等法界, 宣諸佛及登地菩薩境界, 示眾生皆有佛性唯心要義, 發三界唯心、 法界緣起宗旨。 如來現世, 令眾生明白自心本淨, 含藏萬德, 了生死, 證涅槃, 說法度生。 |
|||
除卻六識, 唯識也說未那識和阿賴耶識, 共「八識」說。 末那總是從自我出發。現在說說阿賴耶識。 過往曾學習過大乘佛教典籍課程. 憶起此部份相當有用, 現略作分享以下 |
|||
佛教「空」概念起自修行理論提出, 表現「空定」。 逐步從基本教理引出「空」理論, 成為世間或人生現象一種基本看法。早期佛教與部派時期, 其特色是「分析空」及「相空」。大乘佛教「空」變化為「體空」。 般若學說, 「空」不僅僅表現在現象, 事物也並不是通過構成要素離散才「空」, 本質上即「空」。<<心經>> : 「色不異空, 空不異也。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
試從經論自身論大乘佛教。 |
|||
「大乘非佛說」應是原始佛教或某些部派信仰主張不同提出。 論調在中國或日本並不常見, 承接大乘佛教, 至於大小乘不同教義, 運用判教理解; 判教者, 立場-理由-和會; 把不同理論, 统攝一大系统中, 使不同理論, 各安其位, 並存不悖。 再試肴看些論證非「大乘非佛說」 |
|||
略說鳩摩羅什。 |
|||
試論述何謂“成心”。 |
|||
試論述孔子的生命。 論述孔子的生命,可分作二方面說明,一是政治生命,二是德性生命。 政治生命又可分為(i)人倫責任,(ii)歷史文化的使命感。 (i) 人倫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