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典籍

大乘佛教典籍

尊敬的明惟法师、各位同学:
阿弥陀佛!

请问应如何定义所谓的“佛说”或“非佛说”?

想以这个为论题,应从哪些方面来写呢。

顶礼法师!

大乘佛教典籍

虔诵《法华经》有感(二)

《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法华会上,权实不二。智者大师将《法华经》划分为两大部分:前十四品称为“迹门”,后十四品称为“本门”。
迹门是世尊垂迹应化的最高总结,其核心思想是“开三显一”,即指出三乘的权巧方便,彰显一乘的究竟实法。
迹门三喻:为莲故花——为实施权

大乘佛教典籍

虔诵《法华经》有感(一)

作业题目:了解龙树菩萨的几个关键词

在学习大乘佛教典籍这门课时好多时候是懵懵懂懂的,太多名相和各种内容极为丰富、复杂,实在是眼花缭乱。工作和学习同时进行最缺乏的是时间和精力,还要消化大量的资讯和理顺各宗思想。
在学习的过程,发觉中观思想是比较基础和重要的,学懂中观会相对比较能看懂其他的内容,而龙树菩萨是中观的创始人也是大乘思想最重要的发扬者。

選《淺談一闡提成佛》論题之由

一阐提是指“于涅槃无乐欲”或“信不具”者。此不相信且诋毁佛法者,传统佛教认为此乃断灭善根的人,故不能成佛。但在历史发展中,一阐提能否成佛在佛教界和学术界一直都具有争议。一闡提能否成佛关系到佛法教义中佛性平等,众生平等的核心理念,非常值得研究。

维摩诘经的启发

维摩诘经为在家居士带来非常多的启发。
在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名流通过阅读和修学维摩经而在文学,思想,艺术,生活各方面有所成就, 这对居士学佛带来正面的鼓励和信心。
从不思议,不二法门,戏论,缄默变狮子吼,维摩诘居士为我们展示一幕又一慕的戏剧来启发读者学佛和面对人生。
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
一切二分法是虚妄,一切矛盾律为戏法。

讀《大寶積經》思想之心得

讀此章內容如獲至寶,以前常聽說《大寶積經》之名,也一直認為只是一部經而已。此章開門見山說“寶積”是多種經典----法寶總集的意思。原來《大寶積經》乃是將四十九部不同的經典,編集在一起,並且四十九會,性質互不相同:既沒有一貫的論題,也說不上前後的一 定次第。

「佛身常住」與「生住異滅」有相衝突?

「佛身常住」即具恆常不變性。「生住異滅」即具無常變異性。「生住異滅」是俗世的凡夫境界,「佛身常住」是出世的佛之境界。《大般涅槃經》相關的記載如下: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1』

《大般涅槃經》三大義的體會

《大般涅槃經》三大義的體會
《大般涅槃經》三義 : 常、樂、我、淨 ; 佛身常住 ; 眾生皆有佛性。但言則凡夫和外道亦說 : 「常、樂、我、淨」,也言「大梵、自我」常存 ;「眾生皆有自我」。那麼彼此的差異在於那裏?

造五逆罪的眾生也能成佛?

「五逆罪」---(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第一和第二,殺已不可,更莫說殺人,甚至弒父母。父母對子女有二恩,生恩與養恩,如同天地,為子者當竭力孝養奉事,以報其恩;即使很不幸,擁有表現不堪,令人遺憾而只有生恩卻缺養恩之父母,也絕對不能作此逆罪。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