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典籍
《大般涅槃經》中載… |
|||
何謂「寶積」?從直接看古典的《寶積經》﹙1﹚內容理解,修行的「寶」是佛法,修行所「積」的是功德和福德。佛法就是方法,功德就是依法寶修行和積學下所日臻完善的智慧與能力,福德是智慧與能力之影響,也可說是修行的副產品,因為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對治貪瞋癡。 |
|||
《大寶積經》的歷史意義和軸心 |
|||
註5 : 明---梵語 vidyā,巴利語 vijj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據佛地經論卷二載,由於明能除闇,故以慧為自性;由於明為無明之相對者,故以無癡之善根為自性。據原始佛教經典之三轉法輪經載,修八聖道,解四諦理,成就眼、智、明、覺(皆表智慧之語),即得趣入涅槃。 |
|||
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 |
|||
佛者,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
|||
彌陀淨土的省思 |
|||
彌陀淨土的迷思 |
|||
讀後感想(2)---大、小乘佛教之分不在經典 |
|||
讀後感想(1)---大乘佛法源頭和興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