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典籍

世與出世間的「常樂我淨」

《大般涅槃經》中載…
佛言:『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
「四念處」是早期佛陀教導弟子的如實觀修行方法,即「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後來的四念處被化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經由四念處的修持而滅除貪瞋癡根本煩惱。聽聞此變於解脫煩惱的力道和效果上,減弱很多…

何謂「寶積」?

何謂「寶積」?從直接看古典的《寶積經》﹙1﹚內容理解,修行的「寶」是佛法,修行所「積」的是功德和福德。佛法就是方法,功德就是依法寶修行和積學下所日臻完善的智慧與能力,福德是智慧與能力之影響,也可說是修行的副產品,因為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對治貪瞋癡。

《大寶積經》的歷史意義和軸心

《大寶積經》的歷史意義和軸心
要把一百廿卷,四十九會《大寶積經》,定性並不容易,一如古今碩學所言,經中每一會皆可獨立成書,看似沒有一致意趣,十分龐雜。莫經乎會有同學覺得``《大寶積經》思想講義之讀後感覺就是,對《大寶積經》的來歷與發展有點迷茫了!"[註1]之嘆

就《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遺漏註5註腳內容補上

註5 : 明---梵語 vidyā,巴利語 vijjā。音譯作費陀、苾馱。即灼照透視。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據佛地經論卷二載,由於明能除闇,故以慧為自性;由於明為無明之相對者,故以無癡之善根為自性。據原始佛教經典之三轉法輪經載,修八聖道,解四諦理,成就眼、智、明、覺(皆表智慧之語),即得趣入涅槃。
學生禮柏致歉

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

華嚴經》的聯想---不可思義
《八十華嚴經》是部頭不少的典籍,別說讀通 ; 要讀懂也不易。個人大多以大德學者的習解文章中,略窺《華嚴》義理的一鱗半爪。然而認真初觀此經的內容,卻不是從華嚴宗的宗匠研究的典章入手,反而是從天臺宗五時八教 [註1] 的概念生信。再而看到七處八會之解說,略窺《華嚴》內容的奇特的表達處。

何为佛说之认知

佛者,梵语佛陀的简称,华译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自己遍知正觉以超越三界凡夫;觉他是先觉觉后觉,以修菩萨行而超越二乘,使众生皆得如自己一样的大觉大悟;觉行圆满是自他两觉两利功德圆满,以超越菩萨而完成究竟的佛果。
说者,毗奈耶律云:彰表开导之义也。
何为佛说下面从狭广两个层面来分析:
约狭义来讲,佛说谓如来出现于世,为度众生,广说种种诸经,但自金口所宣者,是名佛说。

彌陀淨土的省思

彌陀淨土的省思

彌陀淨土的迷思

彌陀淨土的迷思

大、小乘佛教之分不在經典

讀後感想(2)---大、小乘佛教之分不在經典

大乘佛法源頭和興起

讀後感想(1)---大乘佛法源頭和興起
探討大乘佛教的命題,主要離不開大乘佛法是否佛說 ; 包豁經典的禸容和何時出現,其次是大乘佛教教團的產生問題。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