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典籍
大乘佛法是以佛神通现身说法,是对佛法身的延生理解。 |
|||
弥陀义无穷 光寿以收尽 |
|||
乘佛愿力对修学净土法门者的意义 1、 乘佛愿力是净业行人信心彰显,执持名号的动力 净业行人的愿指的是对娑婆苦难世界的厌离,对极乐清净光明世界的欣求。 |
|||
未來佛就是說現在尚居菩薩得果位,但已接受了諸佛給予的預記未来必將成佛,並以各自的本願力,成就國土,救度眾生。 1.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云: 「(文殊師利)如本誓願所志具足,世界名曰:離塵垢心」, 「在於南方,去是忍(娑婆)界,極在其邊」。 |
|||
佛教在印度流传与发展的过程,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个时期。大乘佛教虽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发展而来,但是其主要思想却不同于声闻的自我解脱,而是强调以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果为目标。 |
|||
|
|||
|
|||
在大乘佛教許多法門中,淨土念佛法門修學過程的自力與他力的問題,一直是修學者關注以及無法迴避的課題。無論如何,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討論淨土法門是憑依“自力往生”還是“他力往生”之前,首先要理清思維上的一個謬誤。一般在運用邏輯思考的時候,在“自力”與“他力”的命題上,會把“自力”與“他力”看成是對立的,而且二者是不能相容的;換句話說,“自力非他力”,“他力非自力” |
|||
古本宝积经说有三德: 宝积是正法的珍宝,是依三德而证正法。 |
|||
佛說『如來密語甚深難解1』。譬如大王告諸臣:『先陀婆來。2』智臣者善知此名有四種含意,會懂得分析,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奉鹽、若王欲飲索「先陀婆」即奉器、若王遊時索「先陀婆」即奉馬。如是智臣即能善解大王四種密語。 「大乘經」亦如是,有「四無常」,大乘智者應善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