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第二次經典結集後,佛教分化為上座和大眾兩大部派,史稱「根本分裂」。直至佛滅四百年為止(西元前後),兩大部派又次第的分化,稱為「枝末分裂」。從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稱為「部派佛教」時期,這是意味佛教的發展處於部派林立的狀況。此四百年間的佛教,在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等仁王護持下,獲得長足的發展,不僅開始向國外傳播,也使得三藏聖教更加豐富而完備。 |
|||
十二因缘法有二种观:一是生死顺生门。二是涅槃还灭门。 何谓生死顺生门?就是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的相状,佛陀把生死相状分为十二支分位,如是循环无尽,犹如水之流动不息,车轮旋转不停,故称生死顺生门。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
|||
涅槃的四种类型 |
|||
七清净和戒定慧三学是什么关系呢? 《清净之道》解释说: |
|||
什么是八苦呢? |
|||
印度宗教對“靈魂”的論述 |
|||
涅槃从大的方面说有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
|||
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 |
|||
认识论堪称哲学最重要的分支,既是论究什么是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在佛教中,虽有派系的不同,但各派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在烦恼未断时,觉知上出现了歪曲的认识;假使错误的成分愈少,心也愈逼近真相”。因此了解认知过程,并认清认知过程中的错谬点,就成为修行解脱的重点。所以佛教各部派都重视认识论。 |
|||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大纲,不仅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现象,也诠释诸佛寂灭无为的解脱境界,是涵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三条定律。 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