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部派佛教產生的原因

第二次經典結集後,佛教分化為上座和大眾兩大部派,史稱「根本分裂」。直至佛滅四百年為止(西元前後),兩大部派又次第的分化,稱為「枝末分裂」。從根本分裂到枝末分裂,在佛教史上稱為「部派佛教」時期,這是意味佛教的發展處於部派林立的狀況。此四百年間的佛教,在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等仁王護持下,獲得長足的發展,不僅開始向國外傳播,也使得三藏聖教更加豐富而完備。

十二因缘的顺生门与还灭门

十二因缘法有二种观:一是生死顺生门。二是涅槃还灭门。

何谓生死顺生门?就是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的相状,佛陀把生死相状分为十二支分位,如是循环无尽,犹如水之流动不息,车轮旋转不停,故称生死顺生门。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涅槃的四种类型

涅槃的四种类型
一、有余涅檗:指涅槃后仍存有不彻底的心念,是罗汉的境界。一个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这时业报之因已尽,但还有身体的存在,要受世间风雨、饥饿等痛苦,故称有余涅槃。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后,摆脱了烦恼,达到了涅槃的境界,但身体还在,这时也属于有余涅槃。

七清净和戒定慧三学的关系

七清净和戒定慧三学是什么关系呢?
戒清净属于戒学;
心清净属于定学;
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五种属于慧学。
也就是说, 这七清净即是戒、定、慧三学,而且是侧重于修习慧学的。

《清净之道》解释说:

如何脱离八苦

什么是八苦呢?
一、 所求不得苦: 无论是名誉,权位,眷属,财富……这是人人所希求的,可是却常常是求之不得。 希求而得不到,是苦恼;有了,得到了,希求他不致失去,或发生困难而希望不 要他,可是却不如心愿。经上说:「所求若不遂,恼患如箭中」,就是求不得苦。 这是我们在对于外物关系所引起的困恼。

印度宗教對“靈魂”的論述

印度宗教對“靈魂”的論述
靈魂是什麼?
靈指人的生命力或生命的本能,魂是指人的思想或情感,而靈與魂在一起組成了另一個名詞——靈魂。靈魂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所有意識活動的集合體,但是靈魂在很多宗教思想中都存在,泛指人類超自然及非物質的組成部份。許多宗教都認為,靈魂居於人或其他物質軀體之內並對之起主宰作用,它們亦可脫離這些軀體而獨立存在。

略说涅槃

涅槃从大的方面说有两种: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就是证了佛果当菩萨了,但人的肉体还在受罪。形容“业报”还没有最终完结;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转生“色界”’拥有“色身”(报身)’就得继续承受“业报”’直至不再造作新“业”,旧“业”报应完了为止。在此之前所获得的“涅槃”’皆为“有余涅槃”。

修习七清净的重要意义

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

佛教的认识论

认识论堪称哲学最重要的分支,既是论究什么是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及过程。在佛教中,虽有派系的不同,但各派都有这样的一个共识:“在烦恼未断时,觉知上出现了歪曲的认识;假使错误的成分愈少,心也愈逼近真相”。因此了解认知过程,并认清认知过程中的错谬点,就成为修行解脱的重点。所以佛教各部派都重视认识论。
一、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的直接认知论

三法印的意义

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大纲,不仅说明宇宙人生生灭变化的现象,也诠释诸佛寂灭无为的解脱境界,是涵括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三条定律。

  三法印是识别真佛法与假佛法的标准: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若与三法印相契合的,纵然不是佛陀亲口所说,也可视同佛说。因为三法印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监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