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名色』隨想

『名色』隨想

『名』與『色』有相依互存的緊密關系,『名』是心、意、識等心理活動,屬於精神性的。『色』是肉體,屬於物質的。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有部認為『心』、『意』、『識』,是同一法體的三個作用。心、意、識,雖是三為一體,但仍有點分別,「心」為「意」而生「識」,明顯的粗細有序。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

佛教『心』學

佛教『心』學

佛教的宗旨是令有情的『心』得到解脫,而理解有情的心,不必借立一個「我」或「靈魂」的實體來闡發的。欲令心解脫就需要修心,欲修心需先認識佛教如何分析我們的心。

何謂『心』?佛說心是「集起」義,有待於各種的緣合緣散,沒有主宰者在背後操縱的可能。

『業』之感想

『業』之感想

佛弟子以正見,知曉的空與緣。果中無有業,業中亦不存果,兩者互相都是空。雖然兩者互相都是緣起而性空的,但是離了業,又不會有果報的。
「譬如烈陽、水滴、旱草,三者都不含火種,但火事實能從此等材料緣聚而生出火苗,甚至於毀掉廣闊的森林。」
如是果不於業中,亦非於業外,業亦不存果中;果中亦無有業,但實在可由於業的條件和而生出果。猶如因烈陽、水滴、旱草而有火之果。

《清淨道論》中的“無有造業者,亦無受果人,唯蘊自輪轉,此乃正知見”思想

《清淨道論》中的“無有造業者,亦無受果人,唯蘊自輪轉,此乃正知見”思想

《清淨道論》中的「清淨」與“此乃正知見”中的「正見」,是同義語。即以緣起的法則,徹見由「無明之緣起,有行為之緣生」等等的人生現象。

十二緣起支之順生門與還滅門的獨特意義

十二緣起支之順生門與還滅門的獨特意義

十二因緣、十二緣起,也叫十二有支。源出《阿含經》,包括無明、行、識、名色、六處(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支,所以稱為「十二有支」。

上座部 “心” 理論否定了 “靈魂說” 和 “有我論”

上座部 “心” 理論否定了 “靈魂說” 和 “有我論”

何謂『法』?
『法』依緣起講「無我性的事物」,領域相當廣闊,但佛不廣泛說「宇宙萬有」等無助修行的,只說有情能理解認知的,以「蘊、處、界」立範圍,限於每一有情所具有的「心」、「身」和「其活動的領域」。怎樣的知、怎樣的見可得見法?

即使外道說 “不違三法印就是佛法” 的主張理據

即使外道說 “不違三法印就是佛法” 的主張理據

『三法印』,原始佛教中的基本教義,闡明宇宙人生現象的三項定律。也是量度佛法的標準,若與三法印相違,即使佛說,也是「不了義法」,凡符合三法印的法,即使外道所說,也是「了義佛法」。

『三法印』:

八正道的出世與入世

『八正道』的出世與入世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菩薩觀之異同

上座部與大眾部的菩薩觀之異同

十二因缘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