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中道即是八正道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 其避免了极端的苦行与放纵的享乐,佛陀依靠着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平衡发展,才是解脱宇宙人生苦痛的完满方法——中道。有以为佛法之所谓中,是不流于极端的纵欲,也不流于过甚的苦行,在此苦乐之间求取“折中”的态度。但这是断章取义,不能正解八正道的所以为中道。

佛陀开示中道的意义何在

佛法,是对于人生向上发展以至完成的一种实践。 其避免了极端的苦行与放纵的享乐,佛陀依靠着精神与物质的相互平衡发展,才是解脱宇宙人生苦痛的完满方法——中道。
中道,当然是不落二边。“中”的本义,可约为二种:
一、中实:中即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一切法的本相如何,应该如何,即还他如何。这是彻底的,究竟的。

脱离生死轮回,从何处着手?

十二因缘 就像首尾相接的链条一样,十二支之间环环相扣,死死链接着有情众生,构成了生死轮回的苦海。经中说此十二支,主要即说明惑、业、苦,依苦果而又起烦恼,又造业,又要招感苦果,惑业苦三道是这样的流转无端,故说生死是无始的,有情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上走。人世间的相续流转,有前后的因果相生,却又找不到始终。

十二因缘用意何在

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几乎全部都是以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说为中心思想。为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不同的地方,是佛教独有的特征。
“缘起法”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也称十二缘起支,是佛陀亲修亲证的真理。缘起法不仅是因果事象,主要在发见因果间的必然性,也就是悟得因果的必然秩序。

“本然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是否有违反因果的法则?

佛教中的“因缘”之说,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法的因缘。

试述人生要如何脱离八苦

红尘苦海,芸芸众生,长受八苦 煎迫: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前七种苦,是对外物,对社会,对身心的关系中所知所感之苦。而究其根本,有一切问题,一切苦恼,只是因为终生执取五蕴──身心自体。所以说五(取)蕴是苦恼的总体 ,与前各别的七苦,合称为八苦。

四谛法是真实不虚:

“谛”,佛教中通常指真实不虚,万世而不改的真理,如来亲证。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此外,有真实、明确、原理、开悟等含义。
经文记载:“实有不虚,世尊之所说故名为谛。”
又有“昔我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四真谛,是故流转,久处生死,没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 之文。

上座部佛教核心思想

上座部佛教之核心思想,归结有四:
其一,以佛、法、僧三宝为中心:
“佛陀”乃是明行具足的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人天之导师、一切知者。上座部佛教所提到的佛陀是专指乔达摩佛陀;
“正法”乃是世尊善说,能导向涅槃,智者通过禅修能于现世中亲自证知。在教法方面,因为诸佛
所宣说之法皆是相同的,所以,礼敬一位佛陀之法即是礼敬一切诸佛之法;

部派佛教产生之原因

佛陀时代,其讲经说法45年(或说49年)的时间里,一切以佛为师,僧团没有较大争执与分歧,称之“根本佛教”,此为一切佛法的根源。释尊所制的僧伽制度,原则上是“尊上座而重大众”的。有学、有德、有修证的长老上座,受到相当的尊敬;但在僧伽事务的处理,举行会议──羯磨时,人人地位平等,依大众的意见而决定。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之差异

佛陀时代,其讲经说法45年(或说49年)的时间里,一切以佛为师,僧团没有较大争执与分歧,称之“根本佛教”,此为一切佛法的根源。佛灭后,僧团因为戒律行持、教理教义、领袖地域等原因,逐步分立,最后形成了多个部派对立的局面,称之“部派佛教”。
而存在于上二者之间的过程,僧团没有实质的分裂。但在内部,已经有两派不同的思想了,称之“原始佛教 ”。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