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無我論

看過幾篇文章, 無我論釋述可以多方多面的。 總結其義, 不出二前提一結論。 人由五蘊組成, 別無其他。 每蘊中, 找不到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實體。 因此人身上並沒有任何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實體。 這就是無我。

佛教與語言

近來聽過講師課堂, 覺得好有意思, 想跟大家分享。

每部經典開首, 都冠以「如是我聞」, 為什麼呢? 是否蘊藏著什麼義理? 這涉及人類思維及語言概念。

一切法根源問題之略說

佛教主張 「業力」 、 「無我」 、 「輪迴」, 然它們看似有矛盾 。 輪迥主體是什麼 ? 佛滅後 , 慢慢出現一切法的根源等問題 。

各部派也建立理論 , 而走向「實有」。
般若以「空」破「有」。
其後中觀破二邊 。龍樹 <<中論 . 觀四諦品第二十四>> 說 : 以有空義故 , 一切法得成 ; 若無空義者 , 一切則不成 。

<<法句經>> 隨感分享

原始佛教的 <<法句經>> (Dhamma-pada) , 品品精彩 , 金句處處 , 多讀多看獲益良多 。

例如 <雙品> 有以下兩段 , 道出生命輪迥及解脫 , 「心」為主導 , 轉化內心 , 離苦得樂 。

「諸法意先導 , 意主 、 意造作 。
若以染污意 , 或語 、 或行業 。
是則苦隨彼 , 如輪隨獸足 。

諸法意先導 , 意主 、 意造作 。

缘起法

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上不会有严格的界说。印顺导师解释杂染的因缘称为缘起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然具备某些条件;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法的因 。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四聖諦

一個苦字貫穿苦, 集, 滅, 道四聖諦.

勻起我於前年習禪修時導師曾經說過, 有情識的眾生, 心性總是貪戀快樂和抗拒痛苦的, 不知道苦是真理, 要如實觀照它, 接受它, 超越它. 禪定時,觀照三相- 苦, 無常, 無我. 還要明瞭八正道修行. 但佛教有一條解脫輪迴之苦的道路, 使人達至一個完全寂靜的境界, 這是絕對快樂涅槃境界.

<<中阿含. 箭喻經>>隨感

佛教的內容特別豐富複雜. 佛說法也常運用哲學,方便接引各種思想界大衆. 哲學是提出問題, 引發思考. 但要平等性之.

同学们对论文题目有何反馈?

本学期的论文作业题目已出炉,如下:

1.佛教“无一个不变的轮回主体”与灵魂论的学说差异

2.上座部佛教“以三世两重因果来解释十二缘起支”的理论特点

3.透过认识心理活动及心意识渊流达到令心解脱

4.佛教否定创世说的逻辑辩证

5.“依次第修习七清净”在上座部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6.佛教的因缘果生法并非一种定命主义

转车经/七车经

同学们安好
与您分享网上一系列玛欣德尊者对于七清净的详细开示。
https://youtu.be/g4VBC__uyxk

恭敬合十

八正道

八正道是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為正。復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又作八聖道、八聖道分,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乃眾生從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原始佛教的修行法稱為「八正道」。八正道有世間和出世間兩方面:依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成為善人君子,依出世間的八正道去實踐,將可獲得生命的解脱,也即是小乘的最高果位,名為阿羅漢。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