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八正道即是四聖諦中的道諦,內容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每一支聖的內容,都必須與四聖諦相應,才能成為趣向解脫的出世正道,否則也只能是世俗善道罷了。〝正見〞即是正確的見解。何謂正見?則應以三法印來鑑定。 〝正思惟〞即是以正見為基礎,而來思量熟慮此正見的內容,這是「意」業的實踐工夫。 |
|||
《中阿含經》第三一經〈分別聖諦經〉中曰:「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八正道又稱為中道,這是因為在佛陀那個時代的修行環境中,有主張應當以苦行為修行方法,以為修苦行可以成就解脫的,例如者那教的教主尼犍子,就是這樣主張的。《雜阿含經》第五六三經曰:「時,無畏離車語尊者阿難:我師尼犍子,滅熾然法,清淨超出,為諸弟子說如是道:宿命之業,行苦行故,悉能吐之。 |
|||
世界由何創造?依何而繼續存在?實人類以來之大問題。印度以哲學著名,其思想家提出無數之解決法,頗極一時之大觀。例如長阿含梵動經之六十二見,皆為此問題之答案。最有特徵庂三種: |
|||
滅諦:又稱為「苦滅諦」。滅是可證性,是無明煩惱,由集業斷,我法執除,貪瞋癡盡,生死解脫,眾苦雲消,得寂滅境,安住涅槃,故稱可證性。由於生起苦果的近因是業,而業是由煩惱所生,煩惱是由無明及因無明所生的我想,及由我想而生的執著及慾望等所生,所以要斷此苦果,須不造其原因的業,為著不造業,先斷其原因之我想,斷了我想,才能超絕六趣,脫出生死苦海,這就是苦滅的涅槃、究竟的解脫,所以說它為滅諦。 |
|||
苦諦:苦是逼迫性,是說明眾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所以叫逼迫性。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這一個現實的世界,充滿著多種的苦,仃如:初出母胎,風刀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的「生苦:次為年老顏褻色變,體力精神減退,舉動言行,均感不如意的「老苦;又人身上有四大眾地、水、火、火、風)的不調,精神久和,身心受到病痛無安的「病苦」。 |
|||
四聖諦及聖者所悟的真理,依苦、集、滅道四法而修可以超凡入聖,故名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四聖諦的法門是佛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五比丘所遻,以後為應根器不同,而又重複地說法三次,故亦稱為三轉法輪。 |
|||
佛教的「諸法無我」,確在是反對婆羅門教的「大梵即我」的觀點而產生的。婆羅門教的「梵我論」表面上將「我」與「大梵」地位等同,然而實際上「人」只能俯首聽命於「大梵」,所謂「梵我合一」的解脫卻成為當時思想的限制。原始佛教主張諸行無常,世間事物並無單獨不變的實體或主宰者,皆為眾緣假合而成就。因此,世上更沒有對萬物決定作用的我或靈魂存在,人只是由形體和精神組成,即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假名為我。 |
|||
佛教道德伦理的三个基本原则/主基: 2 作论 kiriyavāda 3 勤论 viriyavāda |
|||
佛陀反对常见(sassatawada)与断见(ucchedavada)这两个极端。 要了解什么是见?首先必须先认识到「常见」和「断见」,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完整和不正确的。 |
|||
《長尼迦耶•堅固經》③講述佛陀住在那爤陀的波婆利迦林中的時候,一個名叫堅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