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大乘經記載世尊多世以前經已成佛

另外,上座部佛教㧗評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其中之一的觀點,就是裡面記載世尊「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而且《出曜經》記載世尊在最後一世修菩薩道苦行後還沒成佛前,曾經「興三不善念,慾念、恚念、害念。」。上座部認為,若世尊於多世以前已經成佛,便不會有不善念、慾念、恚念、害念,所以說《妙法蓮華經》的說法有違《出曜經》。

大乘記載多佛同時同地的出現

同樣地,大乘《妙法蓮華經》記載世尊和多寶佛曾經一同出現於娑婆世界,與《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壹阿含經》、《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等經典並不相符。其中《中阿含經》記載世尊說「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而《長阿含經》則記載世尊說「欲使現在有二佛出世,無有是處。」。

大乘佛教對辟支佛和阿羅漢的修行矮為『小乘』

上座部認為,大乘佛教的《妙法蓮華經》裡記載世尊說所有辟支佛跟阿羅漢弟子都會繼續輪迴在來生成佛的說法和《中阿含經》記載佛說阿羅漢「永無來生」不合。而大乘《妙法蓮華經》說世尊用低級的「小乘」「非實化城」引導「怯弱下劣」、「鈍根」、「少智」的辟支佛和阿羅漢弟子逃離危險的「三界火宅」。

上座部佛教對大乘佛教㧗評

除了大乘越來越於印度興盛,令上座部感到其在佛教的系統的主導地位受到威脅外,當時新興的大乘佛教的教義與傳統佛教的觀點亦產生了沖突。種種的因由的和合,引起了上座部佛教對大乘佛教的強力反彈。在教義上,上座部對大乘佛教的㧗評主要有以下幾項重要的觀點。

1 大乘佛教對辟支佛和阿羅漢的修行矮為『小乘』
2 大乘記載多佛同時同地的出現
3 大乘經記載世尊多世以前經已成佛

上座部起源

讲义里提到”西方系“的佛教,对律制是轻重等持。请问这里指的轻重等持是什么意思?

上座部佛教对大乘佛教的批判观点及影响

在早期佛教傳承研究中,佛教并没有分支。當時的佛教傳統觀點小乘與大乘之分,從傳統中國的判教中去分析大小乘是因教義應機之別,而不是思想發展的歷史觀點。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之分則恰好相反,它是從一歷史的發展階段而作的分期看法。

什么时候是修行的好时机

近日学习心得:
在讲义中看到一个很有趣问题——什么时候是修行的好时机。由此,谈谈自己的感想。

想要修行首先要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我还活着,我必须是一个生命,一个有感知的生命。我们之所以对“修行”一词有概念,有动机,是因为我们已经对它有了一定的认知,从而才能对它做出某种反应。由此我可以得出结论,对我来说只要活着并且认知功能正常,每一刻都是修行的时机。

人生是苦吗?

佛陀生平第一次讲法,既是三转四谛法轮 ,其中深刻描述出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充满苦迫性的“苦聚”: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皆是苦。
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

心、境相互影响之过程为何

众生的五蕴,叫五取蕴,因为是从过去的取——烦恼而招感来的。从取烦恼而生的,本质上已免不了苦痛。而现在有了这五取蕴,由于取烦恼的分别、执着、妄想。“取识”在这些物质的或精神——“色蕴”一直是处处住着,看作可“取”、可“得”、可“住”、可“着”的。现在又添“四识住”,更是苦上加苦。取、得、住、着,都表示“取识”与“对象”的染着,像胶漆的黏着似的,不能脱离。

“苦行派”与“放纵派”之不究竟

一般人的人生历程,不是纵我的乐行,就是克己的苦行。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