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部佛教
佛教认为,业是轮回的主因,可以直接导致果报的发生。过去或现在所造的业,将会招感众生在来世受果报;不同的业力决定产生不同的果报。但是佛教的业力之说,并不是宿命论,更不苟同最后的审判之说。因为业力的运作是非常盘根错结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我们是过去的结果,未来的我们又将是现在我们的结果。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讲,我们的现在不完全是我们过去的结果,我们的未来又不会绝对无误的是我们现在的结果。 |
|||
所谓上座部的三世两重因果,是指前世因、今世果,和今世因、后世果,将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灭不息的相续相加以说明,把因果律贯通于三世,但在前因、后果的联接中却有一个重要因素,即缘。由于有这个“缘”,也就是外界条件的变化,使得事物发展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不定,没有定数,不是绝对因果论,而是客观的缘起论。 |
|||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连带关系,也就是通过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业因而感业果,致使生死相续无有穷尽,六道轮回的相状是错综复杂的因果的连锁展现。因果定律是法界真理,所以说因果不昧,因果具有善恶的对应及经劫不失的两个决定性。 |
|||
佛在《杂阿含经》有述,“有一乘道, 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 四念处,被称为“一入道”,即是解脱的唯一之道。在三十七道品法中,四念处被视为最先修习的部分。四念住修习是依次从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乃至法念处。通过修习四念处,修习者可降伏烦恼,培养和提高正见、正智. |
|||
四念处对身、受、心、法一一作如实观而入定,是上座部佛教其中主要修习之禅法。四念处修习是次第从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乃至法念处。 |
|||
五蕴的运作,以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为次第流转。人通过识根(内色)接触尘境(外色)后生受(受蕴),生受后而了知(想蕴),了知后而造作(行蕴),造作后得了别,染污心识(识蕴)。当人有了染污的心识,再次通过识根缘触尘境,就会生起新的受、想、行、识。如此,身、心的活动生灭相续不断。因此,“我”是由五蕴集合而成,仅是身、心活动中所表现出“我”的个体。 |
|||
佛曾有感慨,讲述“无我”,其实极为困难,犹如母虎口衔初生小虎,若稍有偏失,就会引起误解,反将人引入歧途。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三十:佛说正法,如牝虎衔子。执真我为有,则为见牙伤,拨俗我为无,便坏善业子。 |
|||
佛教之所以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宗教,主要是因为佛教有“无我”的教义,佛陀教义的活力和独到处,完全表现在无我。“无我”教义的内容,根据南传教义的说法,就是每一个无论是生理和心理的生存状态都是无常的,其中没有任何常住不变的原则、本体、实质,或“灵魂”。总之,没有任何性质的不变的状态,这就是南传佛教中最本质的学说。 |
|||
众生在生死中相续流转是由于业的牵引,业有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绝对相同的,就是所造的业,业习种子落在阿赖耶识之中,阿赖耶是个仓库,藏在这个里面永远不会失掉,永远不会变质,这是因,业因;遇到缘它就起现行,现行就是果报,这个果报决定要受。所以有业,就会有果报;今生不受报,来生不受报,就是千千万万生,业力照样在,只要因缘和合,还是要受报的。正所谓经中所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
|||
不违三法印就是佛法,即使是外道说。 即使外道說 “不違三法印就是佛法” 的主張理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