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宇宙万物的生成与还灭,皆由於因缘二字。因与缘,佛法上不会有严格的界说。印顺导师解释杂染的因缘称为缘起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然具备某些条件;即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凡是能为生起某法的条件就称为此法的因 。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互相的关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灭,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条件或关系,就称为此事物的因缘。 |
|||
一個苦字貫穿苦, 集, 滅, 道四聖諦. 勻起我於前年習禪修時導師曾經說過, 有情識的眾生, 心性總是貪戀快樂和抗拒痛苦的, 不知道苦是真理, 要如實觀照它, 接受它, 超越它. 禪定時,觀照三相- 苦, 無常, 無我. 還要明瞭八正道修行. 但佛教有一條解脫輪迴之苦的道路, 使人達至一個完全寂靜的境界, 這是絕對快樂涅槃境界. |
|||
佛教的內容特別豐富複雜. 佛說法也常運用哲學,方便接引各種思想界大衆. 哲學是提出問題, 引發思考. 但要平等性之. |
|||
本課程主要介紹中國傳統叢林建築風格及園林精神。叢林建築與園林往往彰顯著佛教的宇宙觀,是曼荼羅的另一種演繹。學員於修讀此課程後,期望能透過認識叢林建築及造園藝術,活潑地理解大乘佛教的深層義理,明白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課程首先介紹唐代敦煌壁畫的淨土建築、繼而探索宋代五山十剎圖,進而介绍一些日本奈良、京都的現存佛寺及園林,最後詳細介紹香港志蓮淨苑的唐式木構建築特色及南蓮園池所彰顯的佛教園林意涵。 |
|||
《大日經》是整個密教經典中的代表,在密教發展史有其無可取代的地位。經中整理了自陀羅尼時期以來的密教,讓密教建構出完整的學說和教義系統,注入更多佛教理論上的內涵,對日後密教影響至矩。若說後期持明密教越受印度教和民間宗教的影響,那《大日經》正好發揮了撥亂反正的作用;若說早期密教只注重事相,那此經正可達致事理兼重,定慧雙修的效果。 |
|||
佛教的「諸法無我」,確在是反對婆羅門教的「大梵即我」的觀點而產生的。婆羅門教的「梵我論」表面上將「我」與「大梵」地位等同,然而實際上「人」只能俯首聽命於「大梵」,所謂「梵我合一」的解脫卻成為當時思想的限制。原始佛教主張諸行無常,世間事物並無單獨不變的實體或主宰者,皆為眾緣假合而成就。因此,世上更沒有對萬物決定作用的我或靈魂存在,人只是由形體和精神組成,即色受想行識五蘊和合,假名為我。 |
|||
密教與顯教相對,是大乘佛教的判別。顯教是如來應化身﹝釋迦﹞的逗機方便說法,密教是如來報身﹝大日﹞的秘奧真實說法;顯教說歷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而後成佛;宓教則依於大日如來自受用報身所說內證自覺聖智之法,及普賢金剛蕯埵他受用報身之智,現生遇曼荼羅阿闍黎,乃至灌頂受金剛之名號,由此而得甚深不思議法,超越二乘聖者及十地菩薩,即身成佛。 |
|||
「如來」,是佛陀的十個名號之一。在《大智度論》中,音譯為「多陀阿伽陀」﹝《大正大藏經》二五‧七一中﹞,包含三個意思: |
|||
所謂「三性」,就是隨名言區別而來的: |
|||
在龍樹一生之中,從事著作的時間很長。人的思想,尤其是一個大思想家,思想的幅度會隨著年鹷及環境的不同而有伸縮變動,所以,我們由龍樹的全部著作來看,他的思想內容是復雜的,甚至是有自相矛盾的。因此,龍樹思想的不能自相統一,說有三點理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