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四聖諦之義理及三轉四諦之意義

四諦是:一、苦諦:人生如苦海,苦的內容有三大類,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之中又有八種,即: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二、集諦:集是苦的原因,由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招感苦的果報。
三、滅諦:滅是解脫苦果的可能,明了集諦之理,斷除煩惱之業,即可解脫眾苦。

四聖諦之義理及三轉四諦之意義

四諦是:一、苦諦:人生如苦海,苦的內容有三大類,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之中又有八種,即:生苦,老苦、病
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二、集諦:集是苦的原因,由煩惱而造業,由造業而招感苦的果報。
三、滅諦:滅是解脫苦果的可能,明了集諦之理,斷除煩惱之業,即可解脫眾苦。

MC6103 印度佛教史

佛陀時期六師外道之主要思想
由於《奧義書》帶出自由的思潮,印度產生了新興教派,佛教是其中之一。當時有名氣與影響力的思想家有七
位,世尊是其中之一。其他六位,在佛教中,習慣上稱之為「六師外道」。
一、富蘭迦葉:他是個道德否定論者,主張為惡無惡報,為善亦無福報。
二、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他主張人是由地、水、火、風等「四大」所組成的,命終之後,必然是「地大還歸地,水還歸

閱讀重點分享

《印度佛教思想史》頁廿九、三十.閱讀重點分享
印順導師謂:佛法是宗教,修持與專心修持者,總是受到尊重的。修持的聖道,以八聖道來說,內容是可分為戒、定、慧三學。佛教也重視信,所以佛法說所說修持,以信,戒、定、慧為重要。

佛教的升起是對哪兩種極端的學說作出判證回應

佛教的升起即是對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這互對立的思想體系的判證回應。佛陀在初轉法輪經及佛陀證悟所發現的中道顯然的表顯出這一個觀點。

從《相應部,2、因緣篇,[十五] 第五 迦旃延》中的經文,我們可看到判証回應的內容。「迦旃延!此世間多依止於有與無之兩[極端]。… 迦旃延!說「一切為有,」此乃 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迦旃延!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

中道乃表顯出八正道,它離哪兩種二邊法?

八正道的另一個名稱叫做「中道」。佛陀忠告他的追隨者行持以中道,以避免極端的感官縱慾與極端的自我折磨。中道是一個正當的生活方式,此方式不倡導接受來自別人的命令。一個人修持中道,其道德行為的指引,並不是出自於對任何人的恐懼,而是出自依循此行為所造成的內在價值。人們選擇此自我要求的修持,目的就是要自我淨化。而中道亦因此離因為它離自慚形穢及縱欲其二邊法。

二見的煩惱根源,而緣起法又如何對治它們

常見(精神論)之煩惱根源為『有欲因執取永生』。而斷見(唯物論)之煩惱根源為『無有欲因執永滅』。

佛教的升起即是對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這二種相互對立的思想體系的判證回應。中道乃表顯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因為它離自慚形穢及縱欲其二邊法。依緣起法而離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的對立爭辯。所以緣起法也稱為中-說法/教法。

何謂二見?二見與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的關係

所謂見,即是二種邊見。而二種邊見即為『常見』及『斷見』。常見乃是精神主義,而斷見即是惟物主義

-常見
-「我」與「身」是各別主體。
-「我」與「身」差異不同。
-「我」是精神;「身」是肉體。
-「我」是永恒不死;「身」是暫時消亡/磨滅。

-斷見
-「我」(靈魂)即是「身」。
-「我」與「身」無差異。

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佛教的中道如何否定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

六師外道分別為:
1)富䔵那迦葉
-否定善、惡之業報
-道德否定論;
-否定善惡之業有其相應之根
-倡導「無作用論」
-又名無道德論者
2)末伽梨拘舍梨
-裸形托缽教團生命派(ājīvika教、邪命外道)的始祖
-決定論者
-倡導「無因而有論」
-主張苦樂不由因緣, 而惟為自然產生
-認為修行淨化乃徒勞無義
-宿命論之自然論者
-佛教稱此派是「邪命外道」

巴利五部和四阿含的区别

巴利五部和四阿含的区别

上座部的巴利文经藏—「五部」,在日本也已译为日文并收录于《巴利语三藏》中。台湾元亨寺参照日文译本翻译了全文为汉语,另有英文等多国语言译本。
至于汉译「四阿含」则是每一阿含经都分属不同的部派,整理后合称为「四阿含」,彼此之间并不像巴利文经藏如此统一与密切相关了。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