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二見的煩惱根源,而緣起法又如何對治它們

常見(精神論)之煩惱根源為『有欲因執取永生』。而斷見(唯物論)之煩惱根源為『無有欲因執永滅』。

佛教的升起即是對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這二種相互對立的思想體系的判證回應。中道乃表顯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因為它離自慚形穢及縱欲其二邊法。依緣起法而離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的對立爭辯。所以緣起法也稱為中-說法/教法。

何謂二見?二見與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的關係

所謂見,即是二種邊見。而二種邊見即為『常見』及『斷見』。常見乃是精神主義,而斷見即是惟物主義

-常見
-「我」與「身」是各別主體。
-「我」與「身」差異不同。
-「我」是精神;「身」是肉體。
-「我」是永恒不死;「身」是暫時消亡/磨滅。

-斷見
-「我」(靈魂)即是「身」。
-「我」與「身」無差異。

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佛教的中道如何否定六師外道的各種學說

六師外道分別為:
1)富䔵那迦葉
-否定善、惡之業報
-道德否定論;
-否定善惡之業有其相應之根
-倡導「無作用論」
-又名無道德論者
2)末伽梨拘舍梨
-裸形托缽教團生命派(ājīvika教、邪命外道)的始祖
-決定論者
-倡導「無因而有論」
-主張苦樂不由因緣, 而惟為自然產生
-認為修行淨化乃徒勞無義
-宿命論之自然論者
-佛教稱此派是「邪命外道」

巴利五部和四阿含的区别

巴利五部和四阿含的区别

上座部的巴利文经藏—「五部」,在日本也已译为日文并收录于《巴利语三藏》中。台湾元亨寺参照日文译本翻译了全文为汉语,另有英文等多国语言译本。
至于汉译「四阿含」则是每一阿含经都分属不同的部派,整理后合称为「四阿含」,彼此之间并不像巴利文经藏如此统一与密切相关了。

我感恩(写于五

我感恩 (写于五月感恩月)

儒家的仁学和佛教的佛性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究竟是什么?在孔子的教学里,似乎找不到一个解说/定义。在古代的哲人中,解释“仁”字,最深入、明确而普遍的,应该就是中庸和孟子所说的:「 仁者人也 」。「 仁者人也 」的“人”字,据所理解,指的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道,它包括了做人的标准,做人的的理想,它也包括了所有的人:圣人、凡人。而“仁”是整个人格的极致,和一切道德的总和。孔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这个“仁”性。

空性與無我

大家好:

龍樹菩薩的「空性」思想與原始佛教的「無我」觀是否有共同或差異的部分?

請大家分享您的看法。

這論題將會围绕着末期考试的题目。謝謝。

何謂佛說?

所謂「佛說」就是指佛親口所說的嗎? 我們該如何來決擇?請提供您的看法。

MC6209 大乘佛教典籍

本課程旨在探討大乘佛教典籍的歷史與發展,希望學生能夠掌握大乘經典中的一些基本定義、思想及概要。

中文参考书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