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阿含是梵語,新譯為阿笈摩,義為法歸,有萬法歸趣於此而無遺漏的意思。用巴利語,則名為尼柯耶,其義為集或部。因為南傳巴利文藏所用語文,接近佛世所用的俗語,故一般以為南傳五尼柯,較之北傳根據梵文譯出的四《阿含經》,更富於原始色彩。尤其南傳五《尼柯耶》是由一部所出,北傳譯成漢文的四《阿含經》,所屬的部派不一。 |
|||
四諦是:一、苦諦:人生如苦海,苦的內容有三大類,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之中又有八種,即:生苦,老苦、病 |
|||
四諦是:一、苦諦:人生如苦海,苦的內容有三大類,即苦苦、壞苦、行苦。苦苦之中又有八種,即:生苦,老苦、病 |
|||
佛陀時期六師外道之主要思想 |
|||
《印度佛教思想史》頁廿九、三十.閱讀重點分享 |
|||
佛教的升起即是對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這互對立的思想體系的判證回應。佛陀在初轉法輪經及佛陀證悟所發現的中道顯然的表顯出這一個觀點。 從《相應部,2、因緣篇,[十五] 第五 迦旃延》中的經文,我們可看到判証回應的內容。「迦旃延!此世間多依止於有與無之兩[極端]。… 迦旃延!說「一切為有,」此乃 一極端。說「一切為無,」此乃第二極端。迦旃延!如來離此等之兩端,而依中道說法。」 |
|||
八正道的另一個名稱叫做「中道」。佛陀忠告他的追隨者行持以中道,以避免極端的感官縱慾與極端的自我折磨。中道是一個正當的生活方式,此方式不倡導接受來自別人的命令。一個人修持中道,其道德行為的指引,並不是出自於對任何人的恐懼,而是出自依循此行為所造成的內在價值。人們選擇此自我要求的修持,目的就是要自我淨化。而中道亦因此離因為它離自慚形穢及縱欲其二邊法。 |
|||
常見(精神論)之煩惱根源為『有欲因執取永生』。而斷見(唯物論)之煩惱根源為『無有欲因執永滅』。 佛教的升起即是對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這二種相互對立的思想體系的判證回應。中道乃表顯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因為它離自慚形穢及縱欲其二邊法。依緣起法而離精神主義(常見)及惟物主義(斷見)的對立爭辯。所以緣起法也稱為中-說法/教法。 |
|||
所謂見,即是二種邊見。而二種邊見即為『常見』及『斷見』。常見乃是精神主義,而斷見即是惟物主義 -常見 -斷見 |
|||
六師外道分別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