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宗寶本<<壇經>>有指惠能早於賣柴聽客人誦<<金剛經>>心已有所開悟。 及後五祖弘忍為說<<金剛經>>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言下大悟。這語應該如何理解? |
|||
靈山法會, 釋迦拈花示眾, 一言不發, 會眾不能領會, 唯迦葉妙悟其意, 破言微笑。 佛交囑 :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秒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人字, 教外別傳, 以心印心之法傳。 |
|||
開悟是開示悟入佛之知。 開悟即是明心見性。 悟有兩種, 一是解悟, 藉理解佛法而得開悟, 主要從經典、語錄、修行法門、次等和途徑。 二是證悟, 親證得的境界。 |
|||
緣起 菩提達摩,是被中國禪宗所推認為東土佛法(禪)的初祖。達摩從印度遠渡到中國來,對當時的中國佛教,像播下一顆種子一樣,這顆種子,一天天地茁壯成長,繁衍豐茂起來,終於使到印度佛法在東土中國開闢了中國禪法的一片新天地。 |
|||
這是唯識課程第四講的思考題目。 佛陀對「心意識」的開示 |
|||
經過三年半在遠程的學習,感恩IBC上下各種因緣的促成,今天終於走到綜合考試這一關。非常懷念這段時期的學習點滴。在臨考前,對自己這三年半的作業做個回顧,也在論壇中遊覽各位同修的分享 (論壇真的很好用),才發覚這趟學習有如此豐盛的收穫。感恩IBC. |
|||
看過幾篇文章, 無我論釋述可以多方多面的。 總結其義, 不出二前提一結論。 人由五蘊組成, 別無其他。 每蘊中, 找不到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實體。 因此人身上並沒有任何獨立自存和永恆不變實體。 這就是無我。 |
|||
近來聽過講師課堂, 覺得好有意思, 想跟大家分享。 每部經典開首, 都冠以「如是我聞」, 為什麼呢? 是否蘊藏著什麼義理? 這涉及人類思維及語言概念。 |
|||
佛教主張 「業力」 、 「無我」 、 「輪迴」, 然它們看似有矛盾 。 輪迥主體是什麼 ? 佛滅後 , 慢慢出現一切法的根源等問題 。 各部派也建立理論 , 而走向「實有」。 |
|||
原始佛教的 <<法句經>> (Dhamma-pada) , 品品精彩 , 金句處處 , 多讀多看獲益良多 。 例如 <雙品> 有以下兩段 , 道出生命輪迥及解脫 , 「心」為主導 , 轉化內心 , 離苦得樂 。 「諸法意先導 , 意主 、 意造作 。 諸法意先導 , 意主 、 意造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