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即心即佛」 說淵源

從早期禪宗祖師的思想考察, 看出"即心即佛"說形成和發展, 可以說由達摩初形, 至道信提出, 慧能發展, 最後馬祖倡導, 成南宗禪核心。
達摩 <禪法中的 「理入」指的眾生清淨「真性」已有「即心即佛」思想的雛形, 其重點清淨本心、 凡聖等一都與馬祖「即心即佛」相同意義。

印度其他宗教對佛教的影响

印度當時社會的傳統宗教為婆羅門○2,主張梵天創造世界的(梵天創世)說法、《吠陀》○3是梵天啟示而來(天啟主義)、據《吠陀》的指引而進行祭祀因此是無所不能(祭祀萬能主義)及四種姓氏的社會階級制度(四種姓說)。

佛教於印度發展時不同時期的經典

佛陀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所說聖典甚多,要知道從那裡開始修習佛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莫說要知道所有的聖典。但從簡單的區分上,佛教所有聖典教義總括而言可分為經、律、論三藏。經藏內容是為釋迦佛所傳的教義;律藏即毘奈耶,內容是僧團生活的規則;論藏即是後來用以解釋佛經的著作。

試分析華嚴禪思想

雲門文偃

試述大慧宗杲「看話禪」的禪修法門

大慧宗杲的師承

試述馬祖道一的佛性思想體系

馬祖道一的背景

頓悟與漸修

蓋南宗頓悟, 北宗漸修, 他們都標榜自己禪法來自達摩禪法。 達摩<<二入四行論>>, 理入直接把握, 正是頓悟的精神, 而行入步步深入, 正是漸修的理路。 但達摩禪法是理論與實踐並重及相結合。 理入是解脫道的綱領, 行入在理入基礎上, 於實際生活中實踐、體會道的殊勝。

如何理解慧能聽聞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開悟

宗寶本<<壇經>>有指惠能早於賣柴聽客人誦<<金剛經>>心已有所開悟。 及後五祖弘忍為說<<金剛經>>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 言下大悟。這語應該如何理解?

釋迦拈花, 迦葉微笑的典故意涵

靈山法會, 釋迦拈花示眾, 一言不發, 會眾不能領會, 唯迦葉妙悟其意, 破言微笑。 佛交囑 :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秒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不立人字, 教外別傳, 以心印心之法傳。

禪者開悟的標誌

開悟是開示悟入佛之知。 開悟即是明心見性。 悟有兩種, 一是解悟, 藉理解佛法而得開悟, 主要從經典、語錄、修行法門、次等和途徑。 二是證悟, 親證得的境界。
開悟是生命奮鬥, 生命轉換, 生命覺醒, 生命由迷妄入覺悟。 修行的拼搏, 機緣來臨如經典如機鋒如自然如逆境等等, 內心深處碰撞而至生命覺醒及提升。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