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王舍城結集的爭議

王舍城結集的爭議

性「善」、「性惡」與「非善非不善」體會

性「善」、「性惡」與「非善非不善」體會

中观思想----性空唯名

印順法師將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派分為三系,分別是: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在印順法師的此一著名判攝裡,中觀一系的教理,其哲學的基本走向在於彰顯「性空唯名」。所謂的「唯名」,即是指「唯假名」,也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皆為施設的存在,皆為原因與條件下的存在。「性」即「法性」,即是指「事物存在的真實樣態」,法存在的真實樣態是缺乏本質的,也就是處於「空性」的狀態。

從六師外道與六派哲學推論佛教發展

從六師外道與六派哲學推論佛教發展
在先前兩篇短文章,學生聯想到的,佛陀既承襲印度傳統主流文化的同時,也是個中非傳統主流的參予者。另推想印度故有種姓的由來,可能是約定俗成而來,非全然由文化宗教及分工、征服雖要而設定。否則以武士的剎帝利種姓,怎會屈居為次要種姓 ; 而以祭祀神諭為業的婆羅門為上呢 ? 是難以理解的。而以下學生想帶出印度文化發展,為何能影響往後的佛教乃至密教的形成。

初期佛教之----“中道”

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阿含經也是佛教最早期的文献经典之一。在阿含經裡所說的「中道」,基本上可看出有兩種類型:(一)倫理實踐的中道;(二)如實智觀的中道。
(一)倫理實踐的中道
依說法的先後順序而言,佛陀是先宣說倫理實踐的中道,然後才宣說如實智觀的中道。所謂「倫理實踐的中道」,其中最著

從孔子言教看儒家「性、命」之學

從孔子言教看儒家「性、命」之學
儒家談生命之學,分「性」與「命」兩種態度。「性」指吾人之品行、人格、思想言行本有的特質,「命」泛指一種,與生俱來;必然、既定、理所當然面對的責任和際遇。故合起來說,生命之學便是本有的、與生俱來的人生哲學,出世心靈探討。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中國佛教對印度婆羅門文化的成見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