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Chinese

中觀之應成派舆自續派

中觀学派發展到中期时,由于鳩摩羅什的弟子對《中論》的論徵方發的不同分为两派:佛護與月稱這一派稱之為「應成派」或「歸謬論證派」;清辨一系的中觀派稱之為「自續派」或「自立論證派」,其主要内容是:

中觀學派發展概況

中觀學的發展從龍樹開始直到西元八世紀,今天學者將如此的發展過程分為初、中、晚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龍樹及他的弟子提婆的思想為中心。第二階段約在西元五世紀至 世紀中葉,這是中觀思想最多姿多采的階段,也是中觀學派 想開始蓬勃發展的階段,其特色表現在對《中論》的註解。第三階段是中觀與瑜伽合流的階段。

《中論》之特色

印顺导师《中觀論頌講記》之中論特色:

一.有空無礙
先論空有無礙:假名性空,在龍樹的思想中,是融通無礙的。但即空即有的無礙妙義,要有中觀的正見才知道。如沒有方便,一般人是不能領會的,即空即有,反而變成了似乎深奧的空論玄談。所以,現在依龍樹論意,作一深入淺出的解說。

《中論》主要的註釋

印顺导师的《中觀論頌講記》中,记载本論的釋者,舊傳有七十餘家。近據西藏的傳說,共有八部:

一、《無畏論》,有說是龍樹自己作的。其實不是,這可從論中引用提婆的話上看出來。
二、依《無畏論》而作的,有佛護的《論釋》。
三、依佛護論而作的,有月稱的《顯句論》。
四、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
五、安慧的《釋論》。
六、提婆薩摩的《釋論》。

王舍城結集的爭議

王舍城結集的爭議

性「善」、「性惡」與「非善非不善」體會

性「善」、「性惡」與「非善非不善」體會

中观思想----性空唯名

印順法師將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派分為三系,分別是: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在印順法師的此一著名判攝裡,中觀一系的教理,其哲學的基本走向在於彰顯「性空唯名」。所謂的「唯名」,即是指「唯假名」,也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皆為施設的存在,皆為原因與條件下的存在。「性」即「法性」,即是指「事物存在的真實樣態」,法存在的真實樣態是缺乏本質的,也就是處於「空性」的狀態。

從六師外道與六派哲學推論佛教發展

從六師外道與六派哲學推論佛教發展
在先前兩篇短文章,學生聯想到的,佛陀既承襲印度傳統主流文化的同時,也是個中非傳統主流的參予者。另推想印度故有種姓的由來,可能是約定俗成而來,非全然由文化宗教及分工、征服雖要而設定。否則以武士的剎帝利種姓,怎會屈居為次要種姓 ; 而以祭祀神諭為業的婆羅門為上呢 ? 是難以理解的。而以下學生想帶出印度文化發展,為何能影響往後的佛教乃至密教的形成。

初期佛教之----“中道”

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印度佛教的發展始終都是以阿含經為根本。阿含經也是佛教最早期的文献经典之一。在阿含經裡所說的「中道」,基本上可看出有兩種類型:(一)倫理實踐的中道;(二)如實智觀的中道。
(一)倫理實踐的中道
依說法的先後順序而言,佛陀是先宣說倫理實踐的中道,然後才宣說如實智觀的中道。所謂「倫理實踐的中道」,其中最著

從孔子言教看儒家「性、命」之學

從孔子言教看儒家「性、命」之學
儒家談生命之學,分「性」與「命」兩種態度。「性」指吾人之品行、人格、思想言行本有的特質,「命」泛指一種,與生俱來;必然、既定、理所當然面對的責任和際遇。故合起來說,生命之學便是本有的、與生俱來的人生哲學,出世心靈探討。

Syndicate content